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读《商山草医录》感言
张中山
文章字数:1336
  李育善的新作《商山草医录》,是一部长篇纪实散文作品,全书27万多字。我每天读3万字左右,花了约10天工夫,通读一遍,甚为欣慰。也期望有阅读能力的朋友,都能花点功夫读一读这部书。理由很简单,俗话说“人吃五谷生百病”。生病就要求医问药,懂得一些医药知识,求医问药、医患配合,好处多多。健康是人所共有的期望嘛!
  记得前两年,央视有一档节目,共话幸福生活。记者拿着话筒到处随机采访,答案各有所见。这使我想起苏轼的一句名言:“身无病,心无忧”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医药常识是养生不可缺少的知识。
  同时,这本《商山草医录》很好读。作者李育善是本土作家。他的文章完全是商洛地方的大众语,淳朴、鲜活、生活、亲切,没有书生腔,没有一些名人教授的故弄玄虚,让人莫名其妙,而始终如话家常。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情。”育善的做法,是对王国维先生高论的最好注释。他先后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不避风霜雨雪、骄阳酷暑,奔波在全市六县一区的城乡山野,采访名医药农,目击手记,其辛苦扎实的采访,是很令人感动的。书名“实录”,真实不欺。这也是我乐于向读者推荐的重要原因。
  《商山草医录》也是一部商洛中医草药史,是为商洛中医药“立传”之作。在书中接受他采访的中医药医生、药农有七八十位,年轻的三四十岁,年老的已是八九十岁。同时又追记了唐宋以及近代以来已逝的在商名医十五六位;涉及商洛地产中草药数百种,使商洛在全国中医药宝库中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这应视为育善对商洛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功用。中医药的医理、诊断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医未病”的哲学思维。因此,自古以来在士大夫中就有一句醒世名言:“不为良相,可做良医”。文化人士大夫把做治国宰相和治病名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列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更说明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是不容轻视的。
  运笔至此,我还想谈一点中西医关系的问题,以就教于医药学行家。西医药是15世纪后期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东传而进入中国的。随着西方科技文明的传播,西医药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并成为医疗行业的主流,于是中医药被视为陈旧落后的东西,愚昧不科学的“老古董”。对此,笔者始终存疑。常想西医药是15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人体解剖学、化学工业的兴起的产物。医疗手术是基于解剖学而生,西药主要是化学药品,其历史也就五六百年。那么,在15世纪以前,西欧的日耳曼人、撒克逊人,东欧的斯拉夫民族等等,他们用什么治病呢?坦白地说,因职业的原因,我没有研究过世界医学史,但是这个疑虑一直在脑子里忘不掉。不久前意外地看到一份关于南美洲的考古资料,说在秘鲁北部的一处墓葬里发现公元前2000多年的卡拉尔人陪葬品中有许多药用植物。这使我很吃惊也兴奋,莫非我们所说的中草药,也是人类早期共同享用的治疗疾病之物?西方的民族是不是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把它丢掉了呢?会不会也如古埃及古代西亚人一样,将他们泥版书、莎草纸记录的文字丢失了呢?
  我和李育善同志过从不多,也许因为年龄差距较大的原因,但是我们彼此感情很好。育善给我的感觉是外朴内秀的人,或者用庄子的话说:“大智若愚”。我期待看到他下一部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