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绮梦花相似
文章字数:2106

甲辰年七月的一个周日,我正在长安乡下家里休息,赵雨轩忽然来访。我和雨轩是二十多年的朋友,平日多有往来,加之有共同爱好,都喜欢读书,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好划拉几笔,这样,便愈觉亲近。他来了,我心里自然欢喜。便沏茶,便闲谈。其时,鸟鸣庭树,绿荫半窗,凌霄花在墙头正灼灼绽放,我俩皆心情大好。闲话间,雨轩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拿出一部厚厚的书稿,言这是他近十年来所作诗文,嘱我闲暇时看看。接过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是且喜且忧,喜的是他多年的努力终有成果,忧的是自己才疏学浅,恐辜负友人所托。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也不是一种学习呢,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于是,在这个长长的夏天里,就有了如山泉般清澈的文字,汩汩然,流过我的心田,浸润着我的灵魂。
读完这部书稿,我有一个总体的感受,这是一个中年人的绮梦。这梦从青年时期做起,数十年间,连绵不绝,以至于今,而且还将继续做下去。它是生活的,更是文学的。其间有对青春的回眸,有对故乡的记忆,有对当下生活的记录,还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描述,等等,不一而足,其书也细,其情也真,如阳光洒落大地,如春风拂过山林,让人倍觉温暖、喜悦。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他的第一本诗文集,我当时就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没想到,十多年过去,已年过不惑的他,对生活仍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就更让我对其刮目相看了。
具体到《我的灵魂总在黑夜里歌唱》这部书稿,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整部书稿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充满了爱意,可以说是爱意绵绵。这种爱有对故乡的爱,有对自然的爱,有对生活的爱,有对亲朋的爱,亦有对战友的爱,更有对文学的爱。在他的笔下,似乎世间物、事、人皆有可爱之处,就连黑夜,都很可爱。这可以看出,他有一颗爱心,有一颗童心,有一颗善良之心。他写故乡的风俗、土地、谷物、人物、动物,怀着的是一颗感恩之心,即使故乡曾经给予他一些辛酸、坎坷,经过时光的窖藏,今天也没有了丝毫怨恨,而是变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故乡带给他的,“除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还有的就是一种归宿和眷恋。”这让我想起了艾青那两句著名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种爱意在《其实,我喜欢这世间的一切》一诗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他从田间的小花,写到山边的石头,再写到天上的流云,以及有月的冬夜,这些自然界里的物事,都是他所喜欢的。而喜欢的原因呢,就是因为爱一个人,“其实,我喜欢这世间的一切/就是因为红尘中有你/有你给我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离别,每一次穿越万水千山/无言的牵挂与祝福”。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的知识分子,他的骨子里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和良善。这部书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情感真诚。这一点,在散文这一部分,表现尤为显著。而这一特点的展现,是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来完成的。在《回家过年》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关中乡村一个普通农家是如何过年的,他们先是打扫室内卫生,搬空室内的家具,挖来白土,泡进冰冷刺骨的水里,用手不断搅拌,直到变成稠稠的白泥浆,再用刷子蘸上白泥浆,粉刷到烟熏火燎的墙面上,而后是蒸包子,蒸馒头,做臊子,炸丸子,做冻肉,压面条,敬神,祭祖,守岁……而蒸包子和馒头,为了使其好看、白净,赢得亲戚的夸赞,母亲不惜反复试验。她先“掐一点揉好的面,攒成指尖大的小面团,放在铲煤用的小铁铲上,伸进炉灶的火里烧烤一段时间,掰开后仔细查看,以确认用碱度的浓淡,有时候不放心,母亲还会用鼻子闻一闻,以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碱多了,就先暂时放一会儿,好在空气里多挥发一些;碱少了,就立即往面团里再增加一些。”而更多的时候呢,母亲还会给蒸笼里放上硫黄,点燃熏白包子和馒头,以便做到双保险。这样的细节描写,若非亲身经历,若非是一位有心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绝对写不出的。而类似这样的细节,在书稿中比比皆是。这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有助于文章主题的提升。我和雨轩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皆出身农村,老家皆在终南山下,且相距不远,也就七八十里的样子,我家在东,他家在西,故而,读他的文字,就愈觉亲切。这部书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哲思,这从他的诗稿中可看出。如在《每一颗星星,都是逃离黑夜的天井》中,他这样写道:“每一颗星星,其实都是用来逃离的天井/他们是阳光下的唯一线索/顺着这些暗示或者指引/才能挣脱包围,抵达黎明”。而站在五月的麦田上,他感叹“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会凝聚饱满的力量/露出无比锋芒”。在《黑·夜》里则是“我喜欢黑夜的黑/更喜欢黑的夜”,在《一切风雨都是为阳光的来临》“我始终相信/脸上有多少灿烂的笑/心里就藏着许多淡淡的伤”,等等,如此有思想深度的诗句,皆可看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认知。语言质朴是这部书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部书稿中的文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句斟字酌,一如生活的本身,是“老僧只说家常话”,朴质、本真,直抵人的心灵深处,读之令人难忘。诚如汪曾祺先生所言:“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以此来观照这部文章,我以为是合格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后感。秋渐渐深了,终南山上的天空更高远了,树叶也渐次变黄变红了,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也祝福雨轩,愿他在未来的写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