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红泥小火炉
陈宏哲
文章字数:1337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每当读起白居易这首诗时,我便会怀念起儿时的红泥小火炉。
  儿时,最盼望过年了。一进入腊月我便开始激动起来,天天都要扳手指算离过年还剩几天了。母亲常说:“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只剩七八天。”熬过了五豆节和腊八节,也盼来了腊月二十三,年已完全进入了倒计时。大人们都忙碌着进行大扫除、蒸馍、炸馃子、做豆腐……我和小伙伴除了写寒假作业外,基本上无事可做,变着花样玩耍,甚至走村串户只为看人们杀年猪。
  当年村子里有一个砖瓦窑,每次烧窑过后,都会倒出一大堆煤炭的废渣,废渣里有一种浅蓝色的炭,我们称之为蓝炭。蓝炭是由没有完全燃烧的煤形成的,可二次利用,深受乡亲们喜爱,我们便自己动手制作小火炉,经常捡拾蓝炭带回家烤火。
  那时制作的都是“三足两耳”的红泥小火炉,工艺并不复杂,但属手工活,很费工夫。制作火炉前,先找四页瓦合拢在一起形成一个圆筒形,再用两道铁丝拧紧固定好,放置在三块平整的砖面上,然后挖来红胶泥土,在里面搅上麦秸秆或者麻刀,开始翻搅着和泥。
  等泥和好后,便由下而上地涂抹火炉内部,做成一个圆形平台,把事先准备好的铁丝圈铺上去当炉齿用,以便于火炉通风和漏灰。等火炉内部涂完后,便开始给火炉外部涂抹泥巴了,工序是自上而下均匀涂抹。等火炉外部涂满泥巴后,一个上细下粗的大肚子火炉就初具雏形了。接下来,要给火炉底部安装三个圆弧形的脚,便于火炉通风透气;还要给火炉顶端加上两个耳朵,让它美观起来。等这一切就绪后,再用泥把小火炉里里外外涂抹一遍,使其所有的面都光滑平整。
  小火炉制好后,需要生火烘干它。先在火炉内点燃豆秆,然后加入干柴,干柴烧旺后,再把捡拾的蓝炭一块一块放进去,紫色的烟雾便在院子里袅袅升起。喜鹊在门前的树枝上喳喳地报着喜讯,一种祥和的氛围笼罩了整个农家小院。等蓝炭烧旺后,火炉上的湿泥巴不断冒出白色水汽,水汽冒完了,小火炉也就烘干了,红胶泥土的底色便呈现出来,名副其实的红泥小火炉便成了。
  小时候没有大棚蔬菜,漫长冬日里,人们只能吃自家腌制的咸菜或者酸菜。过年时,除了吃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外,还要买肉、买粉条、做豆腐。当年乡亲们都用砂锅来煮菜,母亲总会把砂锅放置在我的小火炉上,先舀上半砂锅煮好的萝卜片,再倒入煮肉时的油汤,等汤烧开滚浪后再放入豆腐、粉条、肉片、蒜苗等,喷香的菜味立马弥漫开来,一家人围着小火炉热热乎乎地吃起饭来。
  邻居李大伯是泥水匠,经常帮乡亲们盘炕、扎锅灶等,他技艺高超,制作的小火炉也相当精致,“三足两耳”间距匀称,造型美观,火炉的肚子圆鼓鼓的,稳稳当当地蹲伏在地面上,里面生着旺旺的蓝炭火,屋子里暖融融的。这让我和伙伴们一直羡慕不已,但我们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无法制作出那样漂亮的小火炉来,也算是童年里的一件憾事吧。
  后来,村子里的砖瓦窑因大雨坍塌被乡亲们拆除了,从此,再也没有机会捡拾蓝炭了。再后来,乡亲们开始用上了蜂窝煤炉,它能控制火的大小,用起来比小火炉更方便。如今,各种电器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乡亲们的取暖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有用空调取暖的,有用电暖器的,还有人用新型柴炭炉取暖……但每逢过年时,我还是会怀念我的红泥小火炉,怀念制作小火炉的快乐时光,怀念小火炉陪我度过的每一个日子和它带来的其乐融融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