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蒸肉
文章字数:2467
梁怀玉
三十夜里的火,爷爷烧得很旺,火塘边,我们在吃年夜饭。红彤彤的疙瘩火边,白瓷酒壶里煨着苞谷酒,壶嘴儿微微冒着热气,满屋子溢着酒香。父亲和爷爷就着桌上的下酒菜喝着热酒,我和弟弟喝几盅就上头了,我们等着母亲的蒸碗肉。
两壶酒喝完,爷爷酒劲上脸,木炭火映照着爷爷红彤彤的脸,爷爷掏出烟袋,装一锅旱烟,夹起火塘里的红火炭点着,悠闲地吸起来。父亲说,酒好了,上热菜吃饭。母亲到厨房,掀开蒸笼,一股肉香渗入鼻孔,竹笆上托着蒸碗肉。母亲用托盘把四个蒸碗子端上桌,那肉片夹起来好大,在筷子上晃晃悠悠,看着肥得很,但吃在嘴里一点也不腻,我们每人都能吃好几块,我爷爷是自包一碗。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除夕夜,我爷爷未满七十,距现在三十多年了。
蒸碗肉是金丝峡人过年的压轴菜,母亲上心得很,腊月二十七就开始忙活了。她选了最好的猪后腿肉,煮熟晾干,在肉皮上抹蜂蜜,然后上油锅小火炸。填碗子的菜很多,但母亲喜欢用炸豆腐和红白萝卜,这两个菜吸油还好吃,吸了油,肥肉就不腻了。那个年月,过年才能吃上蒸碗肉,我们那儿也叫扣碗子,平时要想吃,大多在红白喜事的桌子上,老了人的白喜事必须上这道肉的。在我的记忆里,白喜事的锣鼓声、唢呐声和孝子们的啼哭声中总是氤氲着蒸碗肉诱人的香。
我父亲劳力好,农村老了人,他都是“八仙”之一,有时候还当八仙的头头,八仙也就是八个抬棺材的。我爷爷那时候还不算老,哪家老了人,他也能去帮忙,我是小跟班儿,我跟着爷爷混吃了不少肉片片。过白喜事的时候,用的是大锅,火烧得大,一次蒸几十碗肉,那肉蒸得透,放在嘴里一呡就化了。蒸碗子下面垫的干豆角、萝卜干、拳芽菜也被肉油润得软软和和,蒸得化化的,吃肉吃菜,极其享受。蒸笼里热腾腾的蒸馍上来了,爷爷给我拿一个,掰开,在油碗里一蘸,肉油润进馒头里,真香。
八仙要抬亡人上山,干的是重活儿,得让八仙吃好,八仙吃了大片肉、热蒸馍,才有劲抬棺材。农村白喜事办得好不好,就看主家的肉做得好不好,碗里肉多还是菜多,肉片子肥不肥,厚不厚。如果那碗肉没吃好,左邻右舍会说闲话的,谁家吃得好,舍得,谁家抠门,席面差,肉少,胡对搭。有的家里有高龄老人,提前好几年就开始准备肉了,为的就是过白喜事的时候把那碗蒸肉做好,让来客吃过瘾。
后来,我爷爷慢慢老了,我也上学了,我就很少能到白喜事场面上吃那碗蒸肉了。哪里老了人,少不了我父亲当八仙,父亲在孝子家帮忙的夜里,我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作业,想着父亲夹起那蒸得化化的、夹在筷子上晃晃悠悠的大片肉,我听到了自己吞咽口水的声音。
我爷爷七十岁时,他得了脑梗,腿脚不灵了,半边身子麻木,上厕所得扶着房子的山墙,步履蹒跚。爷爷便督促我母亲,多喂几头猪,要开始攒肉,将来要让村里人把那碗蒸肉吃好。
我母亲由过去喂两头猪到喂三头,一头供家里吃肉,一头卖了,还有一头得攒肉。三头猪三张嘴,母亲忙不过来,爷爷每天帮家里打猪草,他背着挎篮拖着那条麻木的腿到小溪边割水蒿,到苞谷地拔野草,到山上撸构叶。腊月,杀了年猪,攒了一头整猪的肉,母亲把肉挂在堂屋的山墙上,爷爷望着山墙上的两行腊肉,摇摇头,“不够、不够,将来我走了,得让来送我的客吃好,得让八仙吃好,肉多菜少,肉片要厚,不然,人家背后会骂的哟。”
爷爷的腿越来越麻了,半边身子不听使唤,上下台阶得侧着,每顿吃完饭还要吃鸽子蛋大的黑丸药。爷爷说他哪一天要是走了,就睡在后山的阳坡上,阳坡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土台,爷爷说那里太阳好,一天晒到黑,他要在那里好好晒太阳,晒个够。开春,爷爷嘱咐我母亲再喂三头猪,春风吹醒了山洼,小溪边又绿了,爷爷背着挎篮艰难地去割水蒿。爷爷真的老了,田里的草拔不起来了,只能揪那些叶子,他上不了山了,再也打不了构叶。过年杀了猪,上年攒的腊肉装了一大缸,墙上又挂了两行。
三十夜里,我们全家在火塘边吃年夜饭,爷爷喝不了一壶酒了,留给他的那一碗蒸肉,他没有吃完,剩下不少。爷爷动不动就瞌睡,有时候坐在火塘边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
开年不久,春天又来了,山桃花星星点点地开了,但春风还没有唤醒山洼,溪边的水蒿还没有泛绿,天气慢慢暖和了,再过几天,又该是爷爷催母亲逮猪娃的时候了。一九九四年春,我在离家六里外的白玉中学读初中,一天上午,亲戚在教室外叫我,让我回家去一下。我跟亲戚回到家,走到庄子口看到我家升起了很大的炊烟,大场上人很多,忙忙碌碌。亲戚说:“娃儿,你爷走了,给你爷烧烧纸吧。”走到大门口,我看到了堂屋里黑黝黝的棺材,我跪下给爷爷烧纸,我看到灵堂前桌子上一个黝黑的瓦罐,里面有一大疙瘩熟肉,上面插着一双筷子,旁边是三个硕大的白面馒头。我知道,这肉这馒头我爷爷再也吃不上了。我烧着火纸,泪水顺着脸颊淌了下来。
母亲取出大缸里攒的腊肉,取下山墙上挂的腊肉,在厨房的大锅里煮了,炸了,切成片,上了蒸笼蒸了,厨房里时不时飘出肉香,但我一口也吃不下。母亲没有辜负爷爷,肉片切得很厚,碗里装得很满。左邻右舍和来送爷爷的远路客人都说这蒸肉好吃,实在。
爷爷上坡的那天中午,八仙在桌子上吃肥肉,吃热馒头,大肉片夹在筷子上,晃晃悠悠的,那些头缠白手巾,膀大腰圆的大叔们吃了一块又一块的蒸肉,吃了一个又一个的热馒头,饭后喝了大缸子茶水,攒足了劲。出殡了,八仙抬起棺材走向后山,走到半山腰,爬那个土台时,却有些爬不上去,于是拉纤绳的几十人上马,棺材摇摇晃晃的,还是上不去。亲戚们也加入了拉纤绳队伍,我和父亲跪在土台上向下望着,八仙憋足了劲,后面的猫着腰,倾着身子向前推,前面的蹬直腿,向土台艰难移动,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唢呐对着空中吹得震天响,都在为八仙鼓劲,我相信他们一定能上来的。八仙吃了那肥厚的蒸肉,浑身是劲,他们个个咬着牙,脸憋得像关公,一鼓作气,终于把爷爷抬上了他想好好晒太阳的土台。
蒸碗肉,现在早已不稀奇了,商州人做商芝肉,南方人做梅菜扣肉。不过年,不过红白喜事,平常的日子也能吃上,就是一道价格实惠的下饭菜。但我仍怀念当年的那碗蒸肉,怀念当年蒸肉的味道,那夹起来晃晃悠悠的大肉片,那肉片下油透了熟透了的萝卜、豆腐和干豆角,那蘸油的热蒸馍……
三十夜里的火,爷爷烧得很旺,火塘边,我们在吃年夜饭。红彤彤的疙瘩火边,白瓷酒壶里煨着苞谷酒,壶嘴儿微微冒着热气,满屋子溢着酒香。父亲和爷爷就着桌上的下酒菜喝着热酒,我和弟弟喝几盅就上头了,我们等着母亲的蒸碗肉。
两壶酒喝完,爷爷酒劲上脸,木炭火映照着爷爷红彤彤的脸,爷爷掏出烟袋,装一锅旱烟,夹起火塘里的红火炭点着,悠闲地吸起来。父亲说,酒好了,上热菜吃饭。母亲到厨房,掀开蒸笼,一股肉香渗入鼻孔,竹笆上托着蒸碗肉。母亲用托盘把四个蒸碗子端上桌,那肉片夹起来好大,在筷子上晃晃悠悠,看着肥得很,但吃在嘴里一点也不腻,我们每人都能吃好几块,我爷爷是自包一碗。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除夕夜,我爷爷未满七十,距现在三十多年了。
蒸碗肉是金丝峡人过年的压轴菜,母亲上心得很,腊月二十七就开始忙活了。她选了最好的猪后腿肉,煮熟晾干,在肉皮上抹蜂蜜,然后上油锅小火炸。填碗子的菜很多,但母亲喜欢用炸豆腐和红白萝卜,这两个菜吸油还好吃,吸了油,肥肉就不腻了。那个年月,过年才能吃上蒸碗肉,我们那儿也叫扣碗子,平时要想吃,大多在红白喜事的桌子上,老了人的白喜事必须上这道肉的。在我的记忆里,白喜事的锣鼓声、唢呐声和孝子们的啼哭声中总是氤氲着蒸碗肉诱人的香。
我父亲劳力好,农村老了人,他都是“八仙”之一,有时候还当八仙的头头,八仙也就是八个抬棺材的。我爷爷那时候还不算老,哪家老了人,他也能去帮忙,我是小跟班儿,我跟着爷爷混吃了不少肉片片。过白喜事的时候,用的是大锅,火烧得大,一次蒸几十碗肉,那肉蒸得透,放在嘴里一呡就化了。蒸碗子下面垫的干豆角、萝卜干、拳芽菜也被肉油润得软软和和,蒸得化化的,吃肉吃菜,极其享受。蒸笼里热腾腾的蒸馍上来了,爷爷给我拿一个,掰开,在油碗里一蘸,肉油润进馒头里,真香。
八仙要抬亡人上山,干的是重活儿,得让八仙吃好,八仙吃了大片肉、热蒸馍,才有劲抬棺材。农村白喜事办得好不好,就看主家的肉做得好不好,碗里肉多还是菜多,肉片子肥不肥,厚不厚。如果那碗肉没吃好,左邻右舍会说闲话的,谁家吃得好,舍得,谁家抠门,席面差,肉少,胡对搭。有的家里有高龄老人,提前好几年就开始准备肉了,为的就是过白喜事的时候把那碗蒸肉做好,让来客吃过瘾。
后来,我爷爷慢慢老了,我也上学了,我就很少能到白喜事场面上吃那碗蒸肉了。哪里老了人,少不了我父亲当八仙,父亲在孝子家帮忙的夜里,我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作业,想着父亲夹起那蒸得化化的、夹在筷子上晃晃悠悠的大片肉,我听到了自己吞咽口水的声音。
我爷爷七十岁时,他得了脑梗,腿脚不灵了,半边身子麻木,上厕所得扶着房子的山墙,步履蹒跚。爷爷便督促我母亲,多喂几头猪,要开始攒肉,将来要让村里人把那碗蒸肉吃好。
我母亲由过去喂两头猪到喂三头,一头供家里吃肉,一头卖了,还有一头得攒肉。三头猪三张嘴,母亲忙不过来,爷爷每天帮家里打猪草,他背着挎篮拖着那条麻木的腿到小溪边割水蒿,到苞谷地拔野草,到山上撸构叶。腊月,杀了年猪,攒了一头整猪的肉,母亲把肉挂在堂屋的山墙上,爷爷望着山墙上的两行腊肉,摇摇头,“不够、不够,将来我走了,得让来送我的客吃好,得让八仙吃好,肉多菜少,肉片要厚,不然,人家背后会骂的哟。”
爷爷的腿越来越麻了,半边身子不听使唤,上下台阶得侧着,每顿吃完饭还要吃鸽子蛋大的黑丸药。爷爷说他哪一天要是走了,就睡在后山的阳坡上,阳坡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土台,爷爷说那里太阳好,一天晒到黑,他要在那里好好晒太阳,晒个够。开春,爷爷嘱咐我母亲再喂三头猪,春风吹醒了山洼,小溪边又绿了,爷爷背着挎篮艰难地去割水蒿。爷爷真的老了,田里的草拔不起来了,只能揪那些叶子,他上不了山了,再也打不了构叶。过年杀了猪,上年攒的腊肉装了一大缸,墙上又挂了两行。
三十夜里,我们全家在火塘边吃年夜饭,爷爷喝不了一壶酒了,留给他的那一碗蒸肉,他没有吃完,剩下不少。爷爷动不动就瞌睡,有时候坐在火塘边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
开年不久,春天又来了,山桃花星星点点地开了,但春风还没有唤醒山洼,溪边的水蒿还没有泛绿,天气慢慢暖和了,再过几天,又该是爷爷催母亲逮猪娃的时候了。一九九四年春,我在离家六里外的白玉中学读初中,一天上午,亲戚在教室外叫我,让我回家去一下。我跟亲戚回到家,走到庄子口看到我家升起了很大的炊烟,大场上人很多,忙忙碌碌。亲戚说:“娃儿,你爷走了,给你爷烧烧纸吧。”走到大门口,我看到了堂屋里黑黝黝的棺材,我跪下给爷爷烧纸,我看到灵堂前桌子上一个黝黑的瓦罐,里面有一大疙瘩熟肉,上面插着一双筷子,旁边是三个硕大的白面馒头。我知道,这肉这馒头我爷爷再也吃不上了。我烧着火纸,泪水顺着脸颊淌了下来。
母亲取出大缸里攒的腊肉,取下山墙上挂的腊肉,在厨房的大锅里煮了,炸了,切成片,上了蒸笼蒸了,厨房里时不时飘出肉香,但我一口也吃不下。母亲没有辜负爷爷,肉片切得很厚,碗里装得很满。左邻右舍和来送爷爷的远路客人都说这蒸肉好吃,实在。
爷爷上坡的那天中午,八仙在桌子上吃肥肉,吃热馒头,大肉片夹在筷子上,晃晃悠悠的,那些头缠白手巾,膀大腰圆的大叔们吃了一块又一块的蒸肉,吃了一个又一个的热馒头,饭后喝了大缸子茶水,攒足了劲。出殡了,八仙抬起棺材走向后山,走到半山腰,爬那个土台时,却有些爬不上去,于是拉纤绳的几十人上马,棺材摇摇晃晃的,还是上不去。亲戚们也加入了拉纤绳队伍,我和父亲跪在土台上向下望着,八仙憋足了劲,后面的猫着腰,倾着身子向前推,前面的蹬直腿,向土台艰难移动,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唢呐对着空中吹得震天响,都在为八仙鼓劲,我相信他们一定能上来的。八仙吃了那肥厚的蒸肉,浑身是劲,他们个个咬着牙,脸憋得像关公,一鼓作气,终于把爷爷抬上了他想好好晒太阳的土台。
蒸碗肉,现在早已不稀奇了,商州人做商芝肉,南方人做梅菜扣肉。不过年,不过红白喜事,平常的日子也能吃上,就是一道价格实惠的下饭菜。但我仍怀念当年的那碗蒸肉,怀念当年蒸肉的味道,那夹起来晃晃悠悠的大肉片,那肉片下油透了熟透了的萝卜、豆腐和干豆角,那蘸油的热蒸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