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星空与半棵树》:向人文与秩序的复归之路
赵 娟
文章字数:1457
  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迷途以及秩序的复归之路。在个别人经济至上的不良思想的影响下,道德、精神、爱情、生态、文化、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变化。物质、利益、金钱似乎成了一部分人考量人的标准,成为他们行动逻辑。
  孙铁锤的发迹史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以给家乡“跑项目、找财路、谋福利”的名义,借村上的资源,自己花天酒地。在村民眼里他是“砸到哪里都是坑”的狠角色,在镇上一些干部眼里他是需要仰仗的人,连县里个别干部也因为他省上有人要给面子。与恶人在一定圈子里风生水起对应,坚守本分与良知的安北斗的落魄与温如风的走投无路,则折射出一些地方价值观扭曲、正义偏斜的不良势态下,农村生活的另一面。
  安北斗的命运与温如风上访紧密交织在一起,他对温如风的帮助与呵护成为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让人在失衡的内心秩序中,仍能看到良善的人性微光,仍能为葆有良知的本分人带来一份灵魂上的宽慰。安北斗让人心疼的不仅是他在官场的落魄,更在于他连爱情与婚姻都无法守护。始于浪漫的爱情在日益黯淡的前途中,没有经受住权势与金钱的检验,妻子攀了高枝,最后到西安城生活。小说中他去看望住豪宅的女儿时买了一双鞋的情节,让人潸然泪下。身在乡镇,手头拮据的他无法想象都市有钱人的生活,他以为给女儿的是好的,实际上在女儿眼里却是最差的。这个严酷的事实,叩问读者的灵魂:“你愿意清白正直地做人,但要付出无缘权势无缘财富、连累家人同你一起沉沦的代价吗?”小说将恶人孙铁锤的混世、发迹历史,与安北斗的落魄史、温如风的抗争史,一阴一阳地编织进故事中,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发出“人有病,天知否”似的灵魂呐喊。
  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已意识到这种问题。从政府干部到派出所所长,再到乡绅与良知未泯的村民,都以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试图重建秩序。正义虽迟到,但终不会缺席。无法无天的孙铁锤所立的佛像被推倒,其本人被击毙,一切都在向正轨回归。过程可能稍显漫长,可能伴随阵痛,但毕竟人心已醒,希望在前。
  《星空与半棵树》更为突出地渲染了文本鲜明的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从文艺复兴在人与神关系中抬升人的地位始,经帕斯卡“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至康德的“人是宇宙的终极目的”,始终都在论证人的地位与人的尊严。人文主义强调,在无尽宇宙中,人虽然渺小短暂,但因其有理性、精神,从而成为万物之灵,比万物高贵,这正是人类的尊严。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具理性与技术思维将人异化为工具、异化为资本流通环节中的消费者,遮蔽了人的精神属性;而越来越倾向于物质化的价值观进一步从意识形态上让人忘掉了自己“人之为人”的地位与尊严,以膨胀的物欲来填补人日益干瘪的精神空间。《星空与半棵树》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让一个小人物,不是为物质利益计较,而是为尊严不停上访,直至死去。陈彦以“尊严”与“利益”的现实选择,向现代人灵魂发出道德叩问,你愿意为物质利益放弃尊严吗?也向整个社会发出倡议,经济固然重要,但人之尊严、精神、道德,更应该在社会的发展中被重视,这才是真正的进步与文明。这些思考显然是很深刻的。
  《星空与半棵树》的小说世界里,饱含着深沉的灵魂叩问与殷切的期望。安北斗、温如风这些普通人的遭际,就如一面镜子,促使我们去反思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去追问如何选择。陈彦以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深广的社会描写,猫头鹰、草泽明等多重视角,来审视、警醒社会,同时探索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社会秩序与内心秩序平衡的发展道路。《星空与半棵树》对现实的书写力度、艺术高度,与达到的思想深度,必将使其在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