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余之超——
“努力做好产业升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文章字数:1461
余之超(左)在木耳菌棒培育基地与技术人员一起查看菌棒的生长情况。

  “做农业,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它充满了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困难,狂风可能会吹倒大棚,暴雨可能会淹没农田。”2月9日,在镇安县秦绿公司,负责人余之超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时,话语中充满了感慨。
  余之超出生在镇安县的大山深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她离开大山,摆脱农民的命运。她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努力打拼,很快在西安一家知名饭店担任管理职务。然而,2006年,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她毅然决定回到山里,希望能为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做点什么。
  最初,她从村民手中收购山货再转卖,由于当地没有规模化种植,缺货时她只能去外地收购。一次在东北收木耳时,一位东北朋友说木耳生长需要环境好、水源纯净、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她立马想到家乡的山区正具备这些条件,于是决定在云盖寺镇西华村尝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木耳。
  当她来到西华村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有些震惊。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20多公里的山沟沟里,连片的土地很少。她一路颠簸到山顶,却只有几户人家,甚至连人影都难寻。她听附近的村民说,这里曾经有几十户人家,但近30年来,村民要么搬走,要么外出务工。
  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没有手机信号和网络,气候反复无常,条件异常艰苦。回忆起第一次在村里开动员大会时,连凳子都没有,大家坐在空心砖上,在树底下讨论。创业初期,她学着东北人的方法建大棚,没想到刚建好就被大风刮倒了两个,因为当地山高路陡,风一吹、雪一压,又倒了两个。无奈之下,她劝说父亲跟她一起上山,和她一起想办法,找出路。
  创业的道路充满艰辛和挑战。没有资金请技术人员和工人,她就自己学、自己干。村民建不起大棚,她就设计适宜山区且省钱的塔式木耳种植架;乡亲们掌握不了技术,她就把困难环节在工厂完成后再交付给他们。她曾在冰天雪地里连人带车掉进沟里,也曾在颗粒无收时号啕大哭。有过困惑,想过放弃,但每当想要松懈时,她就通过跑步、写字、大声读书来激励自己,站在山顶大声呼喊,想想对父亲的承诺和心中的愿望,就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余之超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步将事业做大做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从4个木耳吊袋大棚开始,她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农业板块的龙头企业。如今,公司拥有了标准化制种制袋厂、种植木耳的家庭农场、分拣深加工工厂以及冷链物流储存库。
  2024年,她给西华村等3个村集体分红80多万元,给村民发放务工工资204.5万元,为西华村从深度贫困村转变为先进村、红旗村助了一臂之力。
  在做好西华村产业的同时,余之超又在西洞村打造有机农场,形成了从种植有机小麦、玉米到做成有机面粉、挂面,用麸皮、玉米养绿色生态跑山鸡,再将鸡粪和木耳废菌包制成有机肥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的闭环产业链。
  余之超不仅在木耳种植上取得成功,还积极拓展业务。她收购老百姓的香菇,为其打开销路,年销售额110多万元。同时,她精准定位市场,将木耳与其他特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推出木耳面条、木耳锅巴、木耳酱等系列产品。
  如今的西华村家家有花,户户通路,产业路上铺了柏油,还带动了村里的民宿和旅游,不少村民选择回归家乡。余之超还在村里培养了好几个技术骨干,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的一年,余之超也有自己的规划。她准备深挖蘑菇、木耳价值,拓展食品、非食品领域应用,延伸产业链;优化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引入良种、完善设施,打造示范基地;结合市场与地方特色,开发菌菇中药材复合产品、创意零食,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助力乡村振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相信依靠家乡的山山水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余之超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