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景村镇 文明新风润心田
本报通讯员 马宏涛
文章字数:2851
志愿者在社区广场开展陋习治理宣传活动

  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有温度、有深度的志愿服务,精彩、丰盛的文化惠民大餐……在洛南县景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拂面,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一道最亮丽的底色。
  近年来,景村镇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乡音传党音·声声润民心”“洛河新声”“百善孝文先·做事德在前”群众实践活动为载体,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先进典型、移风易俗、孝老爱亲、惠民政策等内容,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不断拓展资源整合路径,着力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将基层阵地用起来、工作力量动起来、各类活动做起来,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吹遍全镇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凝心铸魂,筑牢思想根基
  “宣讲形式非常新颖,干部的讲解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让我们学有所获、受益匪浅。”近日,御史村村民蔺敏欣喜地说。
  现场没有讲台和话筒,镇村干部和群众围坐一圈面对面畅所欲言,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共话振兴,这样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平安建设宣传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
  近期以来,景村镇将“平安走访”与“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活动相结合,创新开展“庭院小课堂”,通过院落会、板凳会、小组会、田间地头会等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接地气的语言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解答群众疑问。
  在景村镇各村的农家院落、小路边、文化广场等地经常能看到身着红色马甲的宣讲员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向村民讲述着党的惠民政策、乡风文明行动、生活喜人变化……一场场农村理论“微宣讲”不拘形式、不限场所,宣讲员在话家常中将好声音传递,让理论宣讲在村民心中绽放出文明幸福之花。
  去年以来,景村镇坚持把理论宣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推出“语润万家·声动景村”等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广泛吸纳乡土人才、百姓名嘴加入理论宣讲队伍,引导宣讲团成员能讲、会讲、愿讲,汇聚起“专家学者讲政策、党员干部讲理论、先进典型讲故事、百姓群众讲实践、青年力量讲奋斗”的全社会宣讲力量,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普通话”讲成“地方话”,让理论声声入耳,让政策句句入心,源源不断传出文明实践“信号”和“能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先后开展理论政策宣讲430多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多件。
  崇尚孝德,擦亮文明底色
  御史村自古就有“御史故里”的美誉。走进御史村,孝德一条街、二十四孝、移风易俗等图文并茂的孝德文化元素格外显眼,“这些文化元素,已成为乡亲们身边的‘无言老师’,我们在感受孝道文化的同时,也让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在生活中传播和传承。”村民蔺敏说。
  百善孝为先,做事德在前。景村镇各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开展以“百善孝为先·做事德在前”为主题的群众实践活动,村民欢聚一堂,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孝德文化,引导群众敬老、尚德。
  光明村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生日蛋糕以及丰富多样的小吃和时令水果,大家边吃边聊,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与快乐;兑山村为全村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奖励,推进孝德传承;景村街社区组织医护人员、村医和志愿者为辖区老人健康义诊、义务理发,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图文并茂的孝德文化、精彩纷呈的德孝主题活动,在景村镇,群众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日益浓厚,文明的一个个“盆景”,正汇聚成一片片“风景”,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
  去年以来,景村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整合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基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幸福院等阵地资源,使其成为弘扬孝德文化的主阵地,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百善孝为先·做事德在前”为主题,在全镇组织开展群众实践活动25场次,参与群众8000多人,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让孝德文化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为和美乡村建设凝心铸魂,固本培元。开展志愿服务116场次,受众1万多人,建成御史村孝德文化一条街、家风家训馆、兑山村孝德文化长廊等。
  “孝心善举”深植人心、“崇德向上”成风化俗离不开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景村镇25个村(社区)每季度规范开展道德评议活动,设立宣传栏、孝德文化墙(长廊)等方式,对评议出的“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孝老敬亲”等先进典型事迹深入挖掘,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让文明之风吹遍各个角落,形成人人争当先进典型的良好社会氛围。
  志愿在行动,孝德传万家。景村镇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加入志愿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善举活动,重点关注老人弱势群体,持续为辖区老人提供便民服务代办、人居环境整治、爱心义诊、防范电信诈骗、冬季防火防煤气中毒等宣传等志愿服务,充分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真正让留守老人困有所帮、难有所解。
  成风化人,滋养文明新风
  “生前多尽孝,让父母幸福安度晚年,才是为人子女之道。”景村镇景村街社区居民申孝倡(化名)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积极响应社区号召,坚持不大操大办,一切从简,只有亲友相约前来叩拜,以寄托对老人的哀思。
  “厚养薄葬,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在老人生前尽孝,让其安享晚年,现在丧事简办,也没人戳咱脊梁骨。”村民李便绒说。
  八一村村民白争战儿子成婚时,摒弃了传统的大操大办,没有奢华的车队,没有高额彩礼,也没有冗长的迎亲仪式,婚礼在简约而温馨的氛围中举行,只邀请了至亲好友,以简单的聚餐为新人祝福。“这种做法不仅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还为周围准备办婚事的家庭树立了良好榜样,让大家看到婚事这样办既文明又温馨。”邻居们感慨地说。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转变思想观念,纷纷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推动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今年以来,景村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延伸文明实践触角,积极探索移风易俗宣传新形式、新手段,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宣传引导、培树典型等方面为切入点,多点发力,破立并举,靶向施策,把推动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我管理组织为乡风文明的有力抓手,指导全镇25个村(社区)分别制定契合实际的村规民约、治理标准、管理办法,划定“人情上限”,规定“操办红线”,落实“责任底线”,狠刹厚葬薄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引导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摒弃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不良习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
  截至目前,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宣讲志愿服务80多场次,发放倡议书5000多份,村级红白理事会服务群众红白事42场次,劝导大操大办20多次,为群众节约资金40多万元。全镇涌现出景村街社区申孝倡、八一村杨宝山、齐坡村何军玲、王涧村柴亚良、灵官庙村陈新来等可学可比的道德标杆20多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