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锋:一入梨园知春色
文章字数:1434

正月十三,中午12点,洛南县惠民广场人潮涌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方赫然拉着“陕西省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的横幅,化好妆的史锋一出场,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一场大戏就此拉开。
正在上演的戏目是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讲述了农民罗天福为供两个孩子上学进城打工,并教导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史锋扮演的正是主角罗天福。
随着剧情的发展,史锋和台下的观众一同融入戏里,台上,他演得如痴如醉,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恰到好处,台下,间或爆出一阵叫好声或掌声,看到动情处,不少群众悄悄抹起了眼泪。三个小时的戏,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冲突不断升级,丝毫不显冗长。
史锋是洛南县剧团的副团长,也是团里的台柱子。他的祖父史治发曾是洛南县有名的静板书艺人。受家庭熏陶,史锋8岁便跟随祖父登台演出,在心底种下了戏曲的种子。13岁时,史锋被录入洛南县剧团艺术学校,正式踏上了戏曲学习之路。“我深知机会难得,每日苦练基本功。压腿、下腰、吊嗓子、练身段……每一项都饱含着汗水与坚持。”史锋说,练习过程中,手腕酸痛、手脚磨破皮、声音嘶哑都是常态,但总有一股从心底涌出的热爱支撑他走了一步又一步。
2004年,史锋考入洛南县剧团,主攻小生,面对更严苛的要求,他练功更加刻苦,无数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练功房吊嗓子了,无数个深夜,大家都休息了,他却在反复琢磨角色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为了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常常查阅大量资料并请教前辈,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为了传承国家级非遗——洛南静板书,史锋还翻出祖父40年前遗留的乐器和手抄本,从零开始自学。白天他要参加剧团的排练和演出,晚上便苦练六种乐器的弹、敲、打、说技巧。“为了不扰民,我用毛巾包裹打击乐器练习。”最终,他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坐中”艺人,完成了祖辈三代的传承梦想。
近年来,洛南县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场次,作为洛南县剧团副团长,春节前后,史锋结合洛南父老乡亲的文化喜好,精挑细选了《西京故事》《王宝钏》《铡美案》等经典秦腔剧目,从确定演出时间、场地,到协调灯光、音响、道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史锋说,为了给群众送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他们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排练,过年在家里每天还要看剧本,不仅要记自己的,还要记别人的(台词),一边记一边想着剧情,琢磨着动作和表情,经常练到凌晨两三点。“从腊月十九演到二十八,接着从正月初八又演到正月十五,基本每天一到两场。”
对戏曲演员来讲,扮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月十三那天,我们早上10点就开始化妆,尽管天气很冷,为了配合剧情,我只穿了件短袖,演到最后,浑身都是汗。”史锋说。
演出结束后,好多戏迷找到史锋,激动地与他握手、合影,有一位60岁的老人眼中含泪地说:“你唱的就是我的人生,你的每一句唱的就是我啊!”
这样的场景,在史锋多年的演出生涯中,曾多次出现。“去年夏天,我们在市影剧院展演时,戏迷朋友拉起了横幅、送来了鲜花,多次谢幕后还不愿离开,全都站起来不停地鼓掌。”史锋深深地感受到,老百姓还是很渴望看戏的,对戏曲的热爱是根植在血液里的。
“身边有些年轻人,说小时候不喜欢看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沉淀,也逐渐爱上了看戏,这说明戏曲的魅力是无穷的。”谈到戏曲的未来,史锋说他对戏曲的热爱和信心从没变过。
艺无止境。史锋说,戏曲的演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将带领后辈打磨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剧目,为父老乡亲们送去更多的欢乐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