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杨粉莲:戏台上的不老松
本报记者谢非
文章字数:1370
    2月12日,杨粉莲在折子戏《探窑》中扮演王宝钏的母亲。

  2月12日,元宵节,丹凤县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戏台上,一位身着戏服的秦腔演员正深情演绎着《三娘教子》,她的嗓音清亮,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柔情。台下的观众屏息凝神,有人悄悄抹泪,有人低声赞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技艺精湛的演员已有68岁。她便是丹凤县剧团退休的戏曲演员杨粉莲,也是这场演出的幕后功臣。
  从正月十二到十五,丹凤县剧团在中心广场连续演了4天大戏,12折戏中有11折是杨粉莲带着年轻演员排练的,她自己登台演了3折戏。尤其是《三娘教子》,她的表演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杨粉莲揉了揉隐隐作痛的膝盖,笑着说:“一上台,就把伤痛都忘了。”
  杨粉莲与戏曲的缘分,始于她14岁那年。她凭借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被丹凤县剧团选中,从此开始了她的戏曲生涯。那个年代,条件艰苦,但杨粉莲从未退缩。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为了揣摩角色,她常常观察百姓的生活,将他们的喜怒哀乐融入表演中。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获奖无数,成为丹凤县戏曲界的代表人物。她多次前往西安学习进修,将秦腔的豪迈与商洛当地的花鼓等戏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三娘教子》《探窑》等经典剧目,至今仍是戏迷心中的瑰宝。
  退休后,杨粉莲也没闲下来,她想念舞台,想念唱戏。剧团返聘她回团,她每天清晨,都会准时来到练功房,为年轻演员示范动作、讲解角色。她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都要反复打磨,直到满意为止。
  说话间,杨粉莲拿出一个大信封,里面装满了各个年代自己的照片。“这张是1978年在西安艺术学院学习的合影,这张是我唱《洪湖赤卫队》的,这张是下乡演出的……”一张张老照片串联起了杨粉莲整个艺术生涯。
  “过去条件艰苦,我们女同志都要自己背着服装道具,翻山越岭去给群众演出。”杨粉莲回忆道,“但每次看到群众早早等在村口,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如今,她依然坚持下乡演出,即便身体有伤病,也从未缺席。她说:“现在条件好太多了,下乡也方便,只要群众爱看爱听,我就要为他们唱下去。”
  近年来,杨粉莲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年轻演员上。她收了一名徒弟,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我想把《三娘教子》这部戏全部传给她,让她学通学透。”杨粉莲说,“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放心退休。”
  除了剧团的工作,杨粉莲还义务为社会戏曲团体培训指导。她认为,戏曲的传承不仅需要专业演员,还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参与。“只有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热爱戏曲,这门艺术才能真正活起来。”她说,“正月初十、十一两天在中心广场的演出,上台的都是业余演员,都是我年前指导排练的。”
  杨粉莲对戏曲的热爱,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她说:“戏曲是我的信仰,戏比天大。”每次登台,她都会全身心投入,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中。“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这是她常对年轻演员说的话,也是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如今,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让剧团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年轻演员的加入,为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杨粉莲知道,戏曲的传承依然任重道远。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戏,我就会一直唱下去。”杨粉莲说。她的眼神依旧坚定,仿佛还是那个14岁的小姑娘,怀揣着对戏曲的热爱,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
  元宵节的戏台上,杨粉莲的身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的故事,正如她所热爱的戏曲一样,充满了感动与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