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蛇影传奇
文章字数:1334
在洛南县城关街道尖角村东河组,有一处神秘的裂隙型溶洞——龙牙洞,它是花石浪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发育在石灰岩山体上的洞穴,内部面积约20平方米,却承载着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的厚重历史。
1995年至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管会和洛南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为期3年的发掘清理工作。经证实,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是一处极为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其保存基本完整,内涵十分丰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运用热释光测年法测定,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的时代距今约50万至25万年间。
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早期人类文化遗迹及遗物,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活活动踩踏面、用火遗迹,还有熊猫、貘、河狸、鹿、野猪、牛等20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鱼和龟等水生动物化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制造的石制品超过7.7万件,类型涵盖石核、石片、打制石器形成的断片,以及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这一重大发现,使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成功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早期先民的经济和生活类型,以及第四纪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等课题,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花石浪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李永项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联合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在陕西洛南龙牙洞发现了水游蛇化石,其年代约为距今35万至27万年,处于中更新世。这是陕西首次发现蛇类化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杂志》。
此次发现的蛇化石共两件,一件为长度约3毫米的单节蛇脊椎化石,另一件是3节相连、长度约10毫米的蛇脊椎化石。这些化石采集于1996年,由于体积微小,当时难以辨认。一同出土的还有鼩鼱、鼹鼠、蝙蝠、豪猪、鼠、兔等小型哺乳动物化石。
蛇类骨骼细小,保存难度极大,因此蛇类化石极为珍稀,此前陕西从未有过相关发现。与现代广泛分布、种类繁多的蛇类相比,化石蛇类显得弥足珍贵。由于可供对比的参照资料稀缺,研究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科研人员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观察标本,研究进展缓慢。最终,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确定这些化石属于水游蛇。从1996年首次发现到2019年7月研究成果公布,整整历经了23年。
关于龙牙洞水游蛇化石的来源,存在两种推测:一是水游蛇可能像古人一样,将这里作为栖息地,与人类和其他古生物共同生活;二是可能被其他捕食者带到此地。
作为我省首次发现的蛇骨化石,水游蛇化石意义非凡。它不仅填补了陕西地区蛇类化石的空白,为现代蛇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而且证实了远古时期陕西洛南存在水游蛇,如今这种蛇在陕西已绝迹,仅分布于我国新疆地区。同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更新世时期的古生物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古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古环境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在人类文化中,蛇一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象征,既代表着智慧和灵性,又与众多神话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水游蛇化石的出土,让我们对蛇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说和想象,而是有了真实可感的实物依据。它们将远古蛇类与现代蛇文化紧密相连,在蛇年之际,让人们在感受喜庆氛围的同时,对蛇这一生物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敬畏之情。
1995年至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管会和洛南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为期3年的发掘清理工作。经证实,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是一处极为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其保存基本完整,内涵十分丰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运用热释光测年法测定,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的时代距今约50万至25万年间。
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早期人类文化遗迹及遗物,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活活动踩踏面、用火遗迹,还有熊猫、貘、河狸、鹿、野猪、牛等20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鱼和龟等水生动物化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制造的石制品超过7.7万件,类型涵盖石核、石片、打制石器形成的断片,以及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这一重大发现,使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成功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早期先民的经济和生活类型,以及第四纪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等课题,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花石浪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李永项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联合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在陕西洛南龙牙洞发现了水游蛇化石,其年代约为距今35万至27万年,处于中更新世。这是陕西首次发现蛇类化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杂志》。
此次发现的蛇化石共两件,一件为长度约3毫米的单节蛇脊椎化石,另一件是3节相连、长度约10毫米的蛇脊椎化石。这些化石采集于1996年,由于体积微小,当时难以辨认。一同出土的还有鼩鼱、鼹鼠、蝙蝠、豪猪、鼠、兔等小型哺乳动物化石。
蛇类骨骼细小,保存难度极大,因此蛇类化石极为珍稀,此前陕西从未有过相关发现。与现代广泛分布、种类繁多的蛇类相比,化石蛇类显得弥足珍贵。由于可供对比的参照资料稀缺,研究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科研人员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观察标本,研究进展缓慢。最终,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确定这些化石属于水游蛇。从1996年首次发现到2019年7月研究成果公布,整整历经了23年。
关于龙牙洞水游蛇化石的来源,存在两种推测:一是水游蛇可能像古人一样,将这里作为栖息地,与人类和其他古生物共同生活;二是可能被其他捕食者带到此地。
作为我省首次发现的蛇骨化石,水游蛇化石意义非凡。它不仅填补了陕西地区蛇类化石的空白,为现代蛇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而且证实了远古时期陕西洛南存在水游蛇,如今这种蛇在陕西已绝迹,仅分布于我国新疆地区。同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更新世时期的古生物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古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古环境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在人类文化中,蛇一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象征,既代表着智慧和灵性,又与众多神话传说紧密相连。这些水游蛇化石的出土,让我们对蛇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说和想象,而是有了真实可感的实物依据。它们将远古蛇类与现代蛇文化紧密相连,在蛇年之际,让人们在感受喜庆氛围的同时,对蛇这一生物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