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红三军远征途经丹凤始末
刘逢生 付炳文
文章字数:3514
  1927年南昌起义失利后,党中央派遣贺龙、周逸群返回湘鄂西地区,着手组建红军,开展武装斗争,此后成功创建红二军团以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3月,遵照中央指示,红二军团在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下辖红七师、红八师、红九师。当时,夏曦担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贺龙出任红三军军长,政治委员先后为邓中夏、万涛,之后是关向应。
  1932年9月,由于夏曦、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路线,致使湘鄂西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贺龙面临着外部强敌疯狂进攻、内部“左”倾路线干扰破坏的双重困境,然而,他凭借着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于1932年11月中下旬毅然率领红三军一万四五千人撤离洪湖革命根据地,向湘鄂边实施战略转移。在撤离途中,红三军于大洪山以北地区发现红四方面军的布告,得知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已率领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西征。于是,红三军决定追赶红四方面军,期望两军尽快会合,并确定了绕道鄂西南、陕南前往湘鄂边的行军路线。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日夜兼程,行军打仗不断,兵员和弹药损耗极大。并且,从大洪山出发时,夏曦在红三军中展开了极为残酷的第二次“肃反”,且在沿途愈演愈烈。众多高级指战员被捆绑,部队建制混乱,连不成连,排不成排,军政干部齐全的团、营几乎难觅,这种情况在红七师和红八师尤为严重。贺龙力挽狂澜,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围追堵截,于1932年11月21日,从豫西卢氏县官坡进入现今的丹凤县峦庄镇灰池子。
  红三军在向湘鄂边战略转移途中,于11月下旬途经丹凤境内,行军路线为灰池子—武关—寺底铺—桥耳沟—竹林关—石槽沟,随后进入山阳县境内。
  红三军途经丹凤境内时,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寺底铺战斗”。当红三军长驱直入武关西进至寺底铺附近时,与此前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刘镇华六十四师的一个团遭遇。敌人抢先占领和尚台,居高临下,形势极为严峻。贺龙军长为打赢这场战斗,亲自找到参谋长唐赤英和王炳南,说道:“这是一场考验,必须要打胜,打不胜,我们就难以继续前行。”经过贺龙军长的精心安排与部署,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漂亮。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成功攻下制高点和尚台,歼灭敌人一个营,我军有3人牺牲,他们至今长眠于寺底铺附近的二郎沟。寺底铺战斗结束后,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红四方面军已离开商洛地区,进入关中地区的西南部。红三军原计划行军路线中的龙驹寨、柞水一线均有重兵把守,国民党已在关中平原集结兵力。红三军宣传科科长樊哲祥将这一情况汇报给贺龙等领导人后,贺龙军长当机立断,遂命令部队立即南下,从敌人兵力较为空虚的竹林关(当时属山阳县)、漫川关一带突破敌人的堵截。
  在红三军向湘鄂边战略转移途中,夏曦大肆开展第二次“肃反”。他将贺龙军长排除在红三军“肃反”委员会之外,部队一边打仗,保卫部一边抓人,声称要肃清混进红三军内部的“改良派”“第三党”“AB团”(AB是英文反布尔什维克一词的缩写,原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民党右派在江西成立的反革命组织,后被中共错误地扩大化打击,成为当时“肃反”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对象)。红三军从大洪山六房嘴出发转移后,在鄂东、豫西地区行军打仗异常紧张,沿途“肃反”抓起来的干部来不及处决,就只能捆绑起来,让他们骑马随部队一同行军。在我们前往武关对健在的年长老者进行征集采访、座谈时,许多长者表示,红三军到武关后,他们在街上亲眼看到队伍中有几个被五花大绑的人,骑在马上由士兵牵着前行。红三军过了竹林关避开敌人堵截后,夏曦便开始陆续处决“肃反”中认定的人员。在丹凤县的石槽沟口稻田里,就有一名同志被杀害,为节约子弹,竟被用刀活活砍死,惨状令人痛心。在这次“肃反”中,师以上干部遭诬陷杀害的有红三军参谋长唐赤英、红七师师长王一鸣、红七师政委彭之玉,还有王鹤、李剑如等。1932年11月24日下午,红三军行军至当时的竹林关镇(今属丹凤县),大部队在竹林关街、邢家村、张塬一带宿营。主要领导人贺龙等夜宿平浪宫(通称杨氏庙)。就在这天晚上,贺龙与夏曦在平浪宫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夏曦的“肃反”行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企图对贺龙军长下毒手,率先在平浪宫下了贺龙警卫员的枪。贺龙目睹夏曦沿途将许多久经沙场的高级指挥员捆绑起来,早已愤怒至极,此刻又看到警卫员的枪被下,便严厉地质问夏曦:“你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的警卫员枪不下?”说着,他从腰间拔出一支勃朗宁手枪,猛地摔在桌子上,大声怒斥道:“我这里还有一支,你要不要?你要也不给,这是我的,我当营长就带着它了。”当时枪都上了顶门火,情况十分危急。夏曦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十分尴尬。由于政委关向应出面调停,紧张气氛才得以缓和。贺龙和夏曦这一激烈的斗争场面被著名作家白桦写入电影《曙光》中,经考证,真实事发地就是现今丹凤县竹林关杨氏庙。
  贺龙一向亲民爱民。1932年11月23日,红七师一个团在今丹凤县铁峪铺镇油房坪村宿营时,不慎将骡马店店主李正兴的6间上房和6间厦房各烧毁一半。贺龙得知后,找到该师政委,问清情况。政委带着李正兴来到杨氏庙,贺龙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普通百姓,语重心长地对李正兴说:“红军有‘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其中‘损坏东西要赔偿’。只是我们长途行军,物资供给极为困难,我们尽最大努力,只能给你30块银元,作为部分赔偿。”
  无独有偶,在今丹凤县竹林关镇王塬村,也有红三军一部在此宿营。住在群众李奇虎家的红军战士不慎将房东的三间瓦房烧毁。由于主人被吓跑,红军战士一时找不到房主,便在厦房柜里留下30块银元及道歉信。红三军在当时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能拿出30块银元作为赔偿,实属不易。后来回家的李奇虎发现后,拿着白花花的30块银元和道歉信逢人便讲红军是人民的队伍,夸赞红军真好!事情虽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红军烧房赔款的故事至今仍在丹凤县广大人民群众中代代传颂。
  红三军行进至丹凤县竹林关镇石槽沟沟垴时,突然看到大安岭上地方民团张金刚带领的人枪。红军战士当即向他们喊话:“别误会,我们只是借道而过。”双方一直未发生冲突,避免了无辜群众的伤亡。红三军经过丹凤沿途时,许多群众因不了解红军而被吓得四处逃窜。红军指战员主动喊话:“我们是穷人的军队,是打富济贫的,不要害怕,不要跑。”在经过武关、竹林关街等一些群众聚居的地方,他们边走边宣传,大声呼喊:“我们专打土豪,给穷人分田地!”等。通过宣传,时常能说服那些不明真相、慌忙躲避的群众返回家中。沿途写标语是红三军政治宣传的主要方式。红三军各部都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他们用锅墨、靛蓝、石灰水等书写标语。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墙壁上、门板上、石岩上留下了许多标语。经我们在灰池子、武关、桥耳沟、竹林关等地调查,一些老人回忆,红三军在丹凤境内刷写过这样的标语口号:“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人农民组织的武装”“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红军帮助农民不交地主的租”“红军不拉夫、不筹饷、不入民房”“打倒白军,不杀士兵”等。经考证,红三军在丹凤境内所写标语均是用靛蓝和石灰水写成。除群众回忆外,我们党史工作者还亲临实地查看了今丹凤县武关镇桥耳沟西岭根段连祥后檐墙上的那条标语。虽然时过境迁,历经风吹日晒,其中几个字已脱落,但大部分字仍清晰可辨。经与有关知情同志核对,这条标语为“红军是工人农民组织的武装!红三军宣”。由于红三军的宣传深入人心,群众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除,开始积极为红三军办事。寺底铺战斗结束后,一些伤病员得以在白色恐怖下,依靠群众的掩护安全隐蔽下来;牺牲的重伤员也就地得到妥善安葬。一位隐蔽在周景茂家名叫来树的伤员,就是在这位群众的秘密掩护下,直到解放后才安全返回湖北老家。
  红三军远征途经丹凤县境时,是一支万余人的大部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尤其是贺龙威名远扬。当地老百姓把他率领的队伍称为“活龙活凤”(“活龙”是贺龙的谐音,“活凤”本指贺龙的姐姐贺英,经考证,贺英并未参加这次战略转移),至今丹凤仍流传着“活龙活凤”能征善战的神奇传说。红三军于11月21日进入丹凤县境,11月24日进驻竹林关宿营。次日,按照贺龙军长既定的行军路线,全军途经石槽沟,取道山阳漫川关、安康,折转到湘鄂边,又开启了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红三军远征途经今丹凤县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四五天,却在沿途首次播下了红色革命火种,影响深远。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永远铭刻在丹凤人民的心中,也必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
  注: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今丹凤县县域属商县、洛南、山阳、商南县管辖。红三军经过时丹凤还未设县。
  ②二位作者均系丹凤县委原党史办干部,并亲自参加了这一历史专题的征集研究工作,抢救了大量“活”资料,写出了许多生动、具体、翔实、有很高史料价值的文章,发表在各级党史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