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十大创新工作亮点
文章字数:2088
本报讯 202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依法履职中作出新贡献,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创出新亮点,在助力商洛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成效。
首次针对民歌开展地方立法。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首次进行文化领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探索,制定《商洛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给予肯定,全国人大网和《陕西日报》、陕西省人大网、《民声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作了报道。
在全省率先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全市12个街道实现全覆盖,弥补了街道人大民主议事“空白”、民主监督“缺位”。2024年,召开街道议政代表会25次,提出意见建议310条。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作为改革成效以附件印发,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专题研究部署,连续写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省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2次,在全国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中国人大》和全国人大网、中国新闻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先后作了报道,被市委评为2023年度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十大优秀案例、被省委评为2024年度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
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和民主评议工作新机制。在推动全市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托议政代表会制度,在全市12个街道探索开展民生实事项目议政代表票选和民主评议工作,票选民生实事项目121个,对12个街道办和36个工作机构的工作进行了民主测评,推动实现街道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说了算、最终还要让老百姓满意。《陕西日报》《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等省级媒体作了报道。
探索实践“人大+”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探索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建立健全市人大与市委、市政府、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建立市人大与市检察院关于检察建议办理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席会议等制度。建立健全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围绕审计报告审查、问题整改、责任落实、跟踪督办等方面探索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全市人大系统视察调研等工作联动机制,统筹视察议题、代表活动及结果运用等工作,实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
着力构建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立体化阵地体系。积极谋划市级代表联络总站,迭代升级代表联络站,规范提升镇(街道)代表中心联络站98个、村(居)代表联络站331个,创新设立专业代表联络站31个、流动代表联络站1个、产业代表联络站3个,逐步形成以市级总站、镇(街道)中心站、村(居)联络站为主体,以专业站、流动站、产业站等为补充的立体化、网格化代表联络工作格局。全市6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开展履职活动1.6万余人次,接待群众5.3万人次,推动解决问题1982个。以“家站点里的人大·代表故事”为主题,全国人大网、中新社、中国新闻网和《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和省级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创新做实“三个年”活动载体。持续深化“履职建功‘三个年’·人大代表在行动”,依托基层代表联络站开展“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主题活动,依托专业代表联络站开展“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主题活动,推动“三个年”活动走深走实,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予以充分肯定。
聚焦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开展专题询问。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工作,23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向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21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面对面、一对一进行询问,并现场组织履职测评,以强有力的人大监督推动中国康养之都建设。
指导支持县级人大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镇安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民意调查工作机制,先后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城区校点布局等专项民意调查,收集意见建议122条,形成专项民意调查报告4个,作出决议决定3个,收集民情信息4247条,形成民情动态8期。全国人大代表工委《联络动态》(第91期)、全国人大网刊登交流。
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实现全覆盖。聚焦作风能力提升,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全国人大北戴河培训基地,举办履职能力培训班4期、培训265人次,推动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培训,实现了全市6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全覆盖。
创新市人大机关干部管理制度机制。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科级以下干部实行全员轮岗和AB岗制度,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推行“五学机制”,即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动学、机关大讲堂示范学、青年读书班推动学、交流研讨互相学、干部个人自主学,举办“机关大讲堂”8期、“悦读·悦享·悦青春”青年读书班7期,形成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供稿)
首次针对民歌开展地方立法。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首次进行文化领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探索,制定《商洛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给予肯定,全国人大网和《陕西日报》、陕西省人大网、《民声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作了报道。
在全省率先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全市12个街道实现全覆盖,弥补了街道人大民主议事“空白”、民主监督“缺位”。2024年,召开街道议政代表会25次,提出意见建议310条。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作为改革成效以附件印发,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专题研究部署,连续写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省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2次,在全国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中国人大》和全国人大网、中国新闻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先后作了报道,被市委评为2023年度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十大优秀案例、被省委评为2024年度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
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和民主评议工作新机制。在推动全市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托议政代表会制度,在全市12个街道探索开展民生实事项目议政代表票选和民主评议工作,票选民生实事项目121个,对12个街道办和36个工作机构的工作进行了民主测评,推动实现街道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说了算、最终还要让老百姓满意。《陕西日报》《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等省级媒体作了报道。
探索实践“人大+”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探索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建立健全市人大与市委、市政府、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建立市人大与市检察院关于检察建议办理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席会议等制度。建立健全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围绕审计报告审查、问题整改、责任落实、跟踪督办等方面探索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全市人大系统视察调研等工作联动机制,统筹视察议题、代表活动及结果运用等工作,实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
着力构建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立体化阵地体系。积极谋划市级代表联络总站,迭代升级代表联络站,规范提升镇(街道)代表中心联络站98个、村(居)代表联络站331个,创新设立专业代表联络站31个、流动代表联络站1个、产业代表联络站3个,逐步形成以市级总站、镇(街道)中心站、村(居)联络站为主体,以专业站、流动站、产业站等为补充的立体化、网格化代表联络工作格局。全市6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开展履职活动1.6万余人次,接待群众5.3万人次,推动解决问题1982个。以“家站点里的人大·代表故事”为主题,全国人大网、中新社、中国新闻网和《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和省级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创新做实“三个年”活动载体。持续深化“履职建功‘三个年’·人大代表在行动”,依托基层代表联络站开展“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主题活动,依托专业代表联络站开展“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主题活动,推动“三个年”活动走深走实,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予以充分肯定。
聚焦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开展专题询问。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工作,23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向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21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面对面、一对一进行询问,并现场组织履职测评,以强有力的人大监督推动中国康养之都建设。
指导支持县级人大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镇安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民意调查工作机制,先后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城区校点布局等专项民意调查,收集意见建议122条,形成专项民意调查报告4个,作出决议决定3个,收集民情信息4247条,形成民情动态8期。全国人大代表工委《联络动态》(第91期)、全国人大网刊登交流。
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实现全覆盖。聚焦作风能力提升,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全国人大北戴河培训基地,举办履职能力培训班4期、培训265人次,推动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培训,实现了全市6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全覆盖。
创新市人大机关干部管理制度机制。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科级以下干部实行全员轮岗和AB岗制度,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推行“五学机制”,即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动学、机关大讲堂示范学、青年读书班推动学、交流研讨互相学、干部个人自主学,举办“机关大讲堂”8期、“悦读·悦享·悦青春”青年读书班7期,形成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