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王江波
文章字数:1619
  李淼代表
  推动传统文化进基层 服务广大群众再升级
  2月28日,市人大代表、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戏曲,作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与重要传承载体,承载着商洛地方戏曲的悠久历史、独特魅力与深厚的群众基础。”
  然而,当前戏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艺术人才短缺、发展资金匮乏、剧目创作缺乏新意等多重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束缚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李淼感慨道。
  针对这些问题,李淼提出建议:一要加强艺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改善戏曲创作生产环境,拓宽优秀戏曲专业人才的引进渠道;二是要完善市级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激励文艺院团为老百姓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积极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进校园,营造浓厚的校园戏曲氛围,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戏曲生态;四是要搭建基层文艺院团演出协作平台,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让民众在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地方戏曲研究院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将致力于畅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渠道,不断推动本土文化更好地服务基层大众,为商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李淼坚定地说。
  李园园代表
  加大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坚实支撑。在今年的商洛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商州区文工团副团长李园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商洛,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的文艺根基坚如磐石。”
  前期,通过深入的走访与调研,李园园发现,当前基层文艺院团面临着艺术人才短缺的严峻问题,这一问题正严重制约着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商州区文工团,作为基层文艺团体的典型代表,其演职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艺术人才匮乏。一些大型剧目因此无法正常排演,严重影响了文艺工作的开展。”李园园坦率地指出了当前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为了更好推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李园园建议:一是面向社会及专业艺术院校广泛招录、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文艺专业技术人才,充实院团力量;二是增加基层文艺院团的事业单位编制,提高岗位的吸引力,确保人才既能够引得来,又能够留得住。
  此外,李园园还呼吁各级政府应给予文艺事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加大对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和资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展示舞台,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商洛市的文化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廖娟代表
  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 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1958年,为了解决洛南群众长期干旱缺水的现状,洛南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洛惠渠,解决了四十里梁塬靠天吃饭的艰难处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洛惠渠宝贵传统成为商洛人民砥砺奋进的基因密码。
  2月28日,市人大代表、洛南县委宣传部新闻股股长廖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朝着商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力迈进,弘扬传承洛惠渠宝贵传统,对激发全市人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凝聚团结一心、克难攻坚的思想共识,起到重要作用。”
  为此,廖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深入挖掘思想内涵,通过组建宣讲团,开设专题课,建立档案库,创作艺术作品,打造沉浸式项目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洛惠渠精神的宣传学习活动。二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旅游+产业”的模式推动品牌升级,着力打造国家级研学基地,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民俗体验项目,持续扩大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要构建科学传承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开设“渠畔思政课”,设立“洛惠渠奖学金”,开展“渠畔新声”比赛和“渠畔先锋”评选活动,努力培育新时代“修渠人”的典型代表,让洛惠渠宝贵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过深挖内涵树旗帜、打造品牌扩影响、创新传承增活力,洛惠渠宝贵传统必将成为建设‘一都四区’的精神引擎,为商洛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廖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