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建设和美乡村
文章字数:923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杨 俊)近日,笔者从丹凤县政府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丹凤县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打造“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枢纽、集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全力打造城镇建设的“升级版”。
围绕县城建设,丹凤县持续开展城市十大更新和十大整治行动,实施龙驹大街开发、江滨体育公园、老旧小区改造、江南商业综合体、环西路便民市场等26个市政项目,加快县城“1+N”水生态修复,接续推进主街主路、县城社区、居民小区环境整治和示范创建工作,抓好小微空间整治、市政设施维护、绿化亮化管护等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继续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
围绕建设特色镇区,丹凤县按照“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机制新而活”思路,持续巩固提升镇区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繁荣商业、发展产业,持续提升镇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水平,分类施策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康养小镇、文旅名镇、商贸大镇等示范镇区,形成既各展优势,又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持续抓好312国道县城至棣花段和江南经济新干线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加快“龙商棣”一体化进程。
围绕建设和美乡村,丹凤县严格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返贫致贫底线,扎实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图斑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按照“下茬做减法、慎重做加法、精细化提升、长效化巩固”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推动示范村巩固提升、达标村争创示范、提升村加快达标,实现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全覆盖,创建省市“千万工程”示范村15个以上。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同时,丹凤县深入开展集体经济强村“增点扩面”行动,确保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15个以上。坚持“三治”融合,持续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着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和乡村治理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
围绕县城建设,丹凤县持续开展城市十大更新和十大整治行动,实施龙驹大街开发、江滨体育公园、老旧小区改造、江南商业综合体、环西路便民市场等26个市政项目,加快县城“1+N”水生态修复,接续推进主街主路、县城社区、居民小区环境整治和示范创建工作,抓好小微空间整治、市政设施维护、绿化亮化管护等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继续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
围绕建设特色镇区,丹凤县按照“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机制新而活”思路,持续巩固提升镇区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繁荣商业、发展产业,持续提升镇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水平,分类施策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康养小镇、文旅名镇、商贸大镇等示范镇区,形成既各展优势,又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持续抓好312国道县城至棣花段和江南经济新干线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加快“龙商棣”一体化进程。
围绕建设和美乡村,丹凤县严格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返贫致贫底线,扎实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图斑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按照“下茬做减法、慎重做加法、精细化提升、长效化巩固”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推动示范村巩固提升、达标村争创示范、提升村加快达标,实现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全覆盖,创建省市“千万工程”示范村15个以上。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同时,丹凤县深入开展集体经济强村“增点扩面”行动,确保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15个以上。坚持“三治”融合,持续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着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和乡村治理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