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韭揉进二月二
文章字数:2015
二月的阳光攀上山脊时,积雪正悄悄化开,山褶间的银装褪成斑驳的青灰。山阳县就偎在山脚下,像串散落的旧铜钱,被春风擦拭得泛起暖光。溪水还带着碎冰的脆响,已开始驮着柳枝的影子往南淌,把春意洇染在秦岭的衣襟上。
农历二月,春意已悄然而至。秦岭山脉天然地阻挡了北方的寒流,山谷里暖意比平原地带来得更早一些。每到清晨,太阳刚刚探出头来,街面上的露水就开始蒸腾,整个小城笼罩在一层轻纱般的薄雾中。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上,露水晶莹剔透,走路时需要放轻脚步。老街的青砖墙上,青苔随着潮气悄然蔓延,墙缝间甚至钻出了几株小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二月里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清晨的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会被山里涌来的云团遮蔽。有时会落下绵绵细雨,像是山野间的呢喃,滋润着刚刚苏醒的大地。老人们常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道出了节气更替的自然规律。这样的细雨,在乡人眼中就是“春雨贵如油”,滋养着田野里初绽的新绿。
走在老街上,最让人心动的是那缕缕飘散的面香。每个清晨,各家各户的烟火气便随着晨光弥漫开来。这香味和寻常日子里不同,多了几分节气的韵味。老墙根下,嫩草已经悄然泛青,新芽突破土层,在春光中舒展身姿。墙根下常常会有几位老人,晒着暖暖的太阳,聊着田间地头的春意。他们时常感叹“龙抬头要翻三个身,这天气怕是还得折腾几日。”这些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祖辈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在山阳,二月二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日子。它承载着老一辈对自然的理解,寄托着春耕的期盼,更是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们共同的记忆。街上的理发店在这天总是格外热闹,人们都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这些带着民间色彩的话语,道出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我的二月二记忆,总是从母亲晨起时分开始。天刚蒙蒙亮,她就要去赶早市。那时的早市设在县城东门外,韭菜摊子排成一条长龙。清早割下的韭菜还带着露水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集市上熙熙攘攘,讨价还价的声音,卖豆腐的吆喝,还有叮叮当当的剁肉声,共同谱写出一曲市井交响。
母亲挑选韭菜时总是格外用心。她会蹲下身子,轻轻触摸韭菜的根部,感受它的鲜嫩程度,还要细细闻一闻,确认是否带着刚出土的清新气息。她常说,二月二的韭菜最是鲜美,刚从土里钻出来,嫩得能掐出水来。有时赶上阴雨天,集市上的人们撑着雨伞,雨水顺着伞骨缓缓滑落,地上的水洼映照着天光,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朦胧的水汽中。
到家后,母亲就开始和面。她把面粉倒进那个陪伴她几十年的搪瓷盆里,经年累月的使用让搪瓷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和面是门手艺活,水温要恰到好处,揉面的力道也讲究均匀,这样才能让面团富有韧性。母亲和面时很少说话,全神贯注地揉捏着,手上的动作轻重有度,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和好的面要静置一会儿。母亲把面盆放在厨房温暖的角落,那里总是暖烘烘的。面团在温暖的空气中慢慢发酵,散发出醇厚的麦香。母亲将洗净的韭菜切成细碎的段子,切韭菜讲究快准稳,这样才能保持韭菜的水分和鲜嫩。
擀面是最考验技巧的环节。母亲说,一根好面条要做到薄厚匀称。她握着擀面杖,动作从容不迫,宛如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面条在她手下渐渐成形,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张老榆木案板上。案板上密布着岁月留下的刻痕,却愈发显得光滑温润。
灶上的火焰正旺,锅中的水沸腾翻滚,发出悦耳的声响。母亲将面条轻轻放入锅中,韭菜的清香随着热气弥漫开来。这熟悉的香味勾起了儿时的回忆,那时总觉得等待的时光漫长,如今想来,正是那些等待的时刻最为珍贵。
前几日,我又回到了故乡。春寒料峭的天气里,老街的砖墙沉默如初,母亲的鬓角添了几缕银丝,但做面的手艺丝毫未减。望着她忙碌的身影,我忽然明白,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不只是皱纹,更是对生活的执着坚守。
厨房里,母亲专注地在案板前擀着面,这幅画面唤起了我许多尘封的记忆。记忆中的街巷,回荡着磨刀人的吆喝声,串门串户的笑语声,孩童们的嬉闹声。如今这些声音虽然渐渐淡去,但生活的味道却愈发醇厚。
吃饭的时候,父母说起了家乡的变迁。年轻人大多选择到大城市发展,街巷比从前安静了许多,但每逢节假日,外出的游子总会归来。他们身上带着城市的气息,却依然眷恋着这里的烟火味。母亲说得好,人生在世,总要向前行走,但家乡的味道,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夜幕降临,远处的秦岭渐渐隐入暮色。街巷间飘荡着阵阵面香,看来,在老家,还有人在坚持着这份古老的习俗,守护着记忆中的味道。
春风抚过小城,带走了冬日的寒意。那些关于二月二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在这山脚下,一碗面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依恋。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寻找着前行的力量,在这方水土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处。
夜深了,街巷里的灯火渐次熄灭,母亲揉面的身影,案板上的斑斑印记,还有那些关于二月二的故事,在记忆中愈发鲜活。这些平凡的日子,经过时光的打磨,沉淀出最珍贵的人间烟火气,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风景。在这秦岭山脚下,一碗韭菜面里,盛满了游子最深的乡愁和最真的牵挂。
农历二月,春意已悄然而至。秦岭山脉天然地阻挡了北方的寒流,山谷里暖意比平原地带来得更早一些。每到清晨,太阳刚刚探出头来,街面上的露水就开始蒸腾,整个小城笼罩在一层轻纱般的薄雾中。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上,露水晶莹剔透,走路时需要放轻脚步。老街的青砖墙上,青苔随着潮气悄然蔓延,墙缝间甚至钻出了几株小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二月里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清晨的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会被山里涌来的云团遮蔽。有时会落下绵绵细雨,像是山野间的呢喃,滋润着刚刚苏醒的大地。老人们常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道出了节气更替的自然规律。这样的细雨,在乡人眼中就是“春雨贵如油”,滋养着田野里初绽的新绿。
走在老街上,最让人心动的是那缕缕飘散的面香。每个清晨,各家各户的烟火气便随着晨光弥漫开来。这香味和寻常日子里不同,多了几分节气的韵味。老墙根下,嫩草已经悄然泛青,新芽突破土层,在春光中舒展身姿。墙根下常常会有几位老人,晒着暖暖的太阳,聊着田间地头的春意。他们时常感叹“龙抬头要翻三个身,这天气怕是还得折腾几日。”这些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祖辈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在山阳,二月二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日子。它承载着老一辈对自然的理解,寄托着春耕的期盼,更是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们共同的记忆。街上的理发店在这天总是格外热闹,人们都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这些带着民间色彩的话语,道出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我的二月二记忆,总是从母亲晨起时分开始。天刚蒙蒙亮,她就要去赶早市。那时的早市设在县城东门外,韭菜摊子排成一条长龙。清早割下的韭菜还带着露水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集市上熙熙攘攘,讨价还价的声音,卖豆腐的吆喝,还有叮叮当当的剁肉声,共同谱写出一曲市井交响。
母亲挑选韭菜时总是格外用心。她会蹲下身子,轻轻触摸韭菜的根部,感受它的鲜嫩程度,还要细细闻一闻,确认是否带着刚出土的清新气息。她常说,二月二的韭菜最是鲜美,刚从土里钻出来,嫩得能掐出水来。有时赶上阴雨天,集市上的人们撑着雨伞,雨水顺着伞骨缓缓滑落,地上的水洼映照着天光,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朦胧的水汽中。
到家后,母亲就开始和面。她把面粉倒进那个陪伴她几十年的搪瓷盆里,经年累月的使用让搪瓷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和面是门手艺活,水温要恰到好处,揉面的力道也讲究均匀,这样才能让面团富有韧性。母亲和面时很少说话,全神贯注地揉捏着,手上的动作轻重有度,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和好的面要静置一会儿。母亲把面盆放在厨房温暖的角落,那里总是暖烘烘的。面团在温暖的空气中慢慢发酵,散发出醇厚的麦香。母亲将洗净的韭菜切成细碎的段子,切韭菜讲究快准稳,这样才能保持韭菜的水分和鲜嫩。
擀面是最考验技巧的环节。母亲说,一根好面条要做到薄厚匀称。她握着擀面杖,动作从容不迫,宛如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面条在她手下渐渐成形,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张老榆木案板上。案板上密布着岁月留下的刻痕,却愈发显得光滑温润。
灶上的火焰正旺,锅中的水沸腾翻滚,发出悦耳的声响。母亲将面条轻轻放入锅中,韭菜的清香随着热气弥漫开来。这熟悉的香味勾起了儿时的回忆,那时总觉得等待的时光漫长,如今想来,正是那些等待的时刻最为珍贵。
前几日,我又回到了故乡。春寒料峭的天气里,老街的砖墙沉默如初,母亲的鬓角添了几缕银丝,但做面的手艺丝毫未减。望着她忙碌的身影,我忽然明白,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不只是皱纹,更是对生活的执着坚守。
厨房里,母亲专注地在案板前擀着面,这幅画面唤起了我许多尘封的记忆。记忆中的街巷,回荡着磨刀人的吆喝声,串门串户的笑语声,孩童们的嬉闹声。如今这些声音虽然渐渐淡去,但生活的味道却愈发醇厚。
吃饭的时候,父母说起了家乡的变迁。年轻人大多选择到大城市发展,街巷比从前安静了许多,但每逢节假日,外出的游子总会归来。他们身上带着城市的气息,却依然眷恋着这里的烟火味。母亲说得好,人生在世,总要向前行走,但家乡的味道,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夜幕降临,远处的秦岭渐渐隐入暮色。街巷间飘荡着阵阵面香,看来,在老家,还有人在坚持着这份古老的习俗,守护着记忆中的味道。
春风抚过小城,带走了冬日的寒意。那些关于二月二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在这山脚下,一碗面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依恋。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寻找着前行的力量,在这方水土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处。
夜深了,街巷里的灯火渐次熄灭,母亲揉面的身影,案板上的斑斑印记,还有那些关于二月二的故事,在记忆中愈发鲜活。这些平凡的日子,经过时光的打磨,沉淀出最珍贵的人间烟火气,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风景。在这秦岭山脚下,一碗韭菜面里,盛满了游子最深的乡愁和最真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