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起居
文章字数:1256
年轻的时候,在乡镇工作。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和WiFi,电脑还是那种傻大黑粗的笨重家伙。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就是饮酒。通常是大家伙轮流做东,买上几瓶“绿棒槌”或磨砂太白,再配上瓜子、花生、锅巴之类的零食,就热热闹闹地开喝了。东乡的酒俗不敬酒,集体碰几杯后就划拳打关。几个关下来,气氛热闹起来了。这时候就有开始相互碰杯或者是捉对单挑的,脸红脖子粗地吼叫、五马长枪地吹牛、呱呱呱地大笑、头抵头地耳语是在所难免的。打关完毕,大家状态尚好,意犹未尽,还会组织“打擂台”的集体游戏。我喝酒的习惯就是在那会儿养成的。三十几岁的时候,连续作战是家常便饭。这几年,战斗力减弱,常在和朋友们的酒桌上赖酒赖拳,偶尔也做一些“上面倒不满、下面喝不起”的小把戏,难免引得大家耻笑批判。我也以幽默语言周旋,背着牛头不认赃,也算是乐趣之一吧。
大学毕业时,我体重接近120斤,现在已然超过150斤。曾在140斤左右的时候立志减肥,但终究失败了。还作过一首自嘲诗:积肥好比风鼓帆,去肉难如蚁搬山。如糠一周水煮菜,才换磅针颤几颤。虽然如此,但节食的意识还是有的。大约有六七年时间,没有一顿饭让自己吃饱过,一般吃到七八成就好。吃饭的毛病不少,一个是吃得慢,所以熟悉我的朋友一般都让我先吃,免得他们等。见到风卷残云吃到夯饱的朋友,也常有杞人之忧,替他们担心;一个是口味特别淡,一点盐都不放的食物我是很乐意接受的。常在外面吃饭,认真地学了点菜的学问和门道,结果总被要求点菜,听大家使唤,为大家服务。
工作日一般六点四十五起床,步行上班。沿着河堤步道,穿过宁商桥绕到州河南岸一路向西,一边走路,一边舒活身体,望一望远处,都是很舒爽的感受。走路的时候,也是思考问题的绝好时机,捋一捋读过的书,想一想经历的事,琢磨一下一天的活计,心里是充实和踏实的。休息日的起床时间比较随性,倘若孩子老人不在家,洗漱完毕后,先在阳台上望一望,然后关闭四门,站在过道里把喜欢的小曲小调一齐唱一遍,吐纳提气,周身都活络了。男人的曲艺血脉大多数是从中年开始复苏的,老祖宗的玩意儿自带魅力,既卖力气也过瘾,能养人也能养心。晚饭后散步通常往东走,依然是穿过刘湾桥转到河南。新修的步道,走起来缓冲回弹,很值得点赞。走到高新区附近,再转到北岸登上龙亭,沿着河堤回家。
老家的房子长在庄稼地旁,是有温度的。城里的房子更多像个客栈,日出夜归,来去匆匆。小小的书房,满满两架书,其余的空间都被一堆破烂古玩占据了。一张硬板小床,对老腰比较友好,是我理想的卧榻之处。自古以来,自诩为读书人的,都很看重自己的书房。我的斋号取自村子东边的“太头山”,请书法家马治权先生题写,端挂在北墙上。马老的书法敦厚典雅,见过的朋友都翘起大拇哥称赞。只可惜最近两年我自己放浪形骸,在这里埋头读书的时间屈指可数。书桌成了儿子的课桌,书架也在低处专门腾出两格,作为他的专属地盘。自古子不类父,儿子对古董和读书毫无兴趣,我也不作勉强,由他去吧。唯一欣慰的是,因为从小有意带他回村里,他现在回老家比我还积极,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一定少不了故乡的印象。
大学毕业时,我体重接近120斤,现在已然超过150斤。曾在140斤左右的时候立志减肥,但终究失败了。还作过一首自嘲诗:积肥好比风鼓帆,去肉难如蚁搬山。如糠一周水煮菜,才换磅针颤几颤。虽然如此,但节食的意识还是有的。大约有六七年时间,没有一顿饭让自己吃饱过,一般吃到七八成就好。吃饭的毛病不少,一个是吃得慢,所以熟悉我的朋友一般都让我先吃,免得他们等。见到风卷残云吃到夯饱的朋友,也常有杞人之忧,替他们担心;一个是口味特别淡,一点盐都不放的食物我是很乐意接受的。常在外面吃饭,认真地学了点菜的学问和门道,结果总被要求点菜,听大家使唤,为大家服务。
工作日一般六点四十五起床,步行上班。沿着河堤步道,穿过宁商桥绕到州河南岸一路向西,一边走路,一边舒活身体,望一望远处,都是很舒爽的感受。走路的时候,也是思考问题的绝好时机,捋一捋读过的书,想一想经历的事,琢磨一下一天的活计,心里是充实和踏实的。休息日的起床时间比较随性,倘若孩子老人不在家,洗漱完毕后,先在阳台上望一望,然后关闭四门,站在过道里把喜欢的小曲小调一齐唱一遍,吐纳提气,周身都活络了。男人的曲艺血脉大多数是从中年开始复苏的,老祖宗的玩意儿自带魅力,既卖力气也过瘾,能养人也能养心。晚饭后散步通常往东走,依然是穿过刘湾桥转到河南。新修的步道,走起来缓冲回弹,很值得点赞。走到高新区附近,再转到北岸登上龙亭,沿着河堤回家。
老家的房子长在庄稼地旁,是有温度的。城里的房子更多像个客栈,日出夜归,来去匆匆。小小的书房,满满两架书,其余的空间都被一堆破烂古玩占据了。一张硬板小床,对老腰比较友好,是我理想的卧榻之处。自古以来,自诩为读书人的,都很看重自己的书房。我的斋号取自村子东边的“太头山”,请书法家马治权先生题写,端挂在北墙上。马老的书法敦厚典雅,见过的朋友都翘起大拇哥称赞。只可惜最近两年我自己放浪形骸,在这里埋头读书的时间屈指可数。书桌成了儿子的课桌,书架也在低处专门腾出两格,作为他的专属地盘。自古子不类父,儿子对古董和读书毫无兴趣,我也不作勉强,由他去吧。唯一欣慰的是,因为从小有意带他回村里,他现在回老家比我还积极,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一定少不了故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