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南交出城乡共富新答卷
本报通讯员 寇鑫 张程
文章字数:1637
  三月的山城洛南,空气中暖意越来越浓。年节前后的热闹景象还留在人们心中,为大家奔向美好生活蓄积了厚重的力量。城里乡下赶大集、听大戏、购山货等节会活动人气爆棚,“春风行动”人潮涌动,“非遗一条街”熙熙攘攘、游人如织,“豆腐一条街”热气腾腾、香飘四野……
  2024年,洛南交出的“共富答卷”,成效俨然洋溢在群众的笑脸上。
  这一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81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0元、增长7.4%,城乡收入比较上年缩小0.07。
  一串串数字背后,饱含着全县上下着力推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汗水。一年来,洛南县始终聚焦“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两大核心目标,推进“八项举措”,全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过去蹲在核桃树下愁没价格、没销路,这两年县上建成了核桃交易大市场,我家的核桃还出口哩,成本也不愁,县上有核桃贷扶持资金撑腰,今年收入翻两番。”永丰镇核桃种植户王志满指着自家11亩核桃林感慨。
  这仅是洛南群众增收图谱的一角。
  洛南县坚持把增收工程与县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发展壮大果、烟、菌、药、畜、菜六大特色产业和“洛味缘”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核桃70万亩,带动23.35万农户人均增收8994元;发展连翘、桔梗、天麻等中药材3.2万亩,带动1.8万农户人均增收3200元;发展烤烟7万亩,带动6000户农户人均增收4500元;发展食用菌4260万袋,带动1.2万农户人均增收3800元;创新“零工市场+社区工厂”模式,年转移就业7.53万人,创收12.6亿元;借力红色资源、地方风俗、特色美食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年游客人数、旅游花费分别增长29%、31%,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幸福靠山”。
  面对收入增收渠道窄、增长比较难等共性难题,洛南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提升难题。
  通过集体经济“强筋壮骨”,洛南县探索“三变”改革路径,建立“县级统筹调度、镇(街道)包抓推进、村级具体实施”三级联动机制,全县24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创新股权量化、放大农业保险政策效应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持续增长,共流转土地9.3万余亩,惠及3万余户群众。
  让三产融合“点土成金”,洛南县打造保安镇非遗一条街、洛惠渠红色教育纪念馆、仓颉文化艺术馆和三要镇灯笼沟、“小三亚”等三产融合项目,开发文创产品20种,把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业园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纪念品,让红色资源、乡村文化、田园风光、地方风俗、特色美食焕发勃勃生机。169家豆腐直营店走进商州、走进西安,带动8000户农户人均增收2800元,电商交易额飙升22.1%。举办赛事节会活动30余场次,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33.8亿元,全年社零总额增长5.7%。
  依靠政策兜底增效,洛南县全年发放涉农补贴4.2亿元,创业担保贷款破亿元,创新“三员共管”机制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进一步精简企业开办审批流程,新注册市场主体2104家,新增“五上”企业25家、商贸大个体户15家。通过召开民营企业恳谈会、政银企座谈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63个,全年减税降费5583万元,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加力显效。
  加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洛南县启动VEP试点3个,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沟域经济,有效保护古树名木1.24万株,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吸引外地游客来洛南观古树、游山水、品文化、享美食,把好山水变成好产品、把好产品转换成好商品,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85元,增长8.3%,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数据实不实,群众说了算。结合“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辅调员兰青青正指导四皓街道白川社区居民卢云霞使用智能记账APP。“从手工账本到电子记账,误差率下降了30%。”兰青青说。
  为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洛南县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体系,创新“收支清单24条”破解记账难题。2024年全县个人存款余额278.06亿元,增长11.03%,印证了增收实效。
  通过持续探索,找准制度创新的支点,撬动城乡共富的杠杆,洛南县这条“增收促发展、发展保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