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误农时不负春 驻村帮扶助春耕
文章字数:1501

春日的暖阳洒在秦岭南麓的层层梯田上,山阳县色河铺镇峒峪寺村的田间地头早已奏响春耕交响曲。在这片热土上,一支由山阳县政府办公室派驻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正与村民并肩劳作,以“抢农时、保春耕”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驻村帮扶的生动篇章。
政策春风暖人心
“去年7月份水灾后,就有30多户村民反映生产路损毁严重,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自筹和协调资金,共筹集12万元,紧急抢修生产道路,现在生产路已能通车了。”2月26日,在村东头修复的路旁,县政府办驻峒峪寺村第一书记周孝平向笔者展示手机里的工作日志。翻开这本电子台账,今年春耕期间驻村工作队办结的10件实事历历在目:协调农资运输绿色通道、组织农技培训3场、为留守老人代购种子化肥……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是群众心头的“大事”。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笔者看到墙上挂着《春耕生产帮扶作战图》,135户耕种户被细分为“科技示范户”“重点帮扶户”等5类。村党支部书记陈德宝介绍,驻村工作队创新推行的“五色管理法”,让春耕帮扶更精准。对于25户缺劳力的家庭,工作队协调成立互助组;针对7户种植大户,联系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点对点指导。
科技赋能产业兴
在村党员活动室的“乡村振兴讲堂”里,一场“春耕科技课”吸引了不少村民。大屏幕上,农业专家正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讲解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技术。“科技下乡让传统春耕‘换了脑子’,为产业提质增效打下基础。”周孝平说。
为帮助群众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测土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通过“远程视频连线指导+登门传授农业技术”,组织专业合作社技术员、种植大户、种田能手等参加春耕生产技术线上培训班,邀请农技专家现场示范传授猕猴桃种植实用技术,详细解答农户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挣不到500块,如今土地流转费加务工收入,一年能多赚8000块!”种植户李大姐边忙活边算起经济账。
2021年,在全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大潮中,峒峪寺村邀请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实地调研,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猕猴桃为主导产业,村“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精心谋划,推动成立合作社,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模式。目前,15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已全面铺开,并与县联汇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协议,实现“种、产、销”一体化。
“明年挂果后,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增加15万元,还能带动50户村民户均增收千元以上。”陈德宝对未来充满信心。
驻村帮扶显真情
夕阳西下,驻村工作队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队员们正与村“两委”谋划下一步计划: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筹建电商直播间、拓展农耕体验旅游……“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当好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员、产业发展引导员,协助村‘两委’积极帮助村民开展春耕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让春耕的热度延续成全年发展的动力。”周孝平说。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表示,峒峪寺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实践是全县驻村帮扶工作的缩影。自入春以来,山阳全面开启春耕生产工作,100多支驻村工作队、300多名驻村干部与种植户建立“一对一、一管十”包联服务机制,通过“逐户走访+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方式,广泛摸排农户在春耕中存在的困难,统计春耕种植面积、农资需求,全面掌握每家每户的劳动力和备耕情况。全县各级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成立党员助耕先锋队,入户宣讲各项涉农惠民政策,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春耕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全县各级驻村工作队共开展助力春耕志愿服务活动500多次,入户走访8000多户,召开春耕备耕工作座谈会200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多条,解决农户春耕难题256个,切实变驻村为“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