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织密春耕备耕稳产网
文章字数:944
本报讯 (通讯员 陈 亮)春为岁始,农为先行。今年开春以来,商南县全面吹响备耕春耕“冲锋号”,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为农业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春耕生产“一盘棋”。商南县成立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印发《2025年粮食稳产保供工作方案》,明确稳面积、提单产、强保障“三大核心”任务,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1万亩、产量2.76万吨以上。同时,修订《商南县深入开展耕地恢复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方案》,出台资金补贴、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三个优先”政策,全面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建立县、镇、村“三级包保”责任机制,将春耕生产任务分解到村、组、户,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聚焦科技赋能,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商南县以“良种+良法”为核心,建设2.1万亩小麦玉米油菜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和1万亩粮食种植示范基地,重点推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质品种,配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宽幅沟播”技术,有效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同时,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节水灌溉和化肥使用减量增效。全县推广植保无人机、旋耕机等设备380台(套),全面提升春耕期间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累计节省人力成本超200万元。此外,组建由30名农技专家、15名高校科研人员和50名“土专家”构成的“春耕科技服务团”,实行“分片包镇、挂牌服务”,针对春季多发的“倒春寒”和病虫害,指导农户开展机械镇压、化学控旺、肥水调控、“一喷三防”等措施,有效降低干旱、低温、病虫害对小麦、油菜生长的影响,促进苗情升级。
筑牢保障防线,织密稳产增收“安全网”。商南县开展“护农保耕”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县30家农资经营主体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种子、化肥案件,累计抽检农资样品320批次,全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县财政列支52万元,实施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统保,全县小麦、玉米参保率100%。同时,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补充险”模式,创新开发“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实现灾后24小时定损赔付,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此外,借助高校帮扶、定点帮扶、溧商协作等机遇,与高校、机关单位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年销售农特产品近3000万元,有效保障农民收益。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春耕生产“一盘棋”。商南县成立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印发《2025年粮食稳产保供工作方案》,明确稳面积、提单产、强保障“三大核心”任务,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1万亩、产量2.76万吨以上。同时,修订《商南县深入开展耕地恢复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方案》,出台资金补贴、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三个优先”政策,全面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建立县、镇、村“三级包保”责任机制,将春耕生产任务分解到村、组、户,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聚焦科技赋能,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商南县以“良种+良法”为核心,建设2.1万亩小麦玉米油菜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和1万亩粮食种植示范基地,重点推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质品种,配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宽幅沟播”技术,有效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同时,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节水灌溉和化肥使用减量增效。全县推广植保无人机、旋耕机等设备380台(套),全面提升春耕期间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累计节省人力成本超200万元。此外,组建由30名农技专家、15名高校科研人员和50名“土专家”构成的“春耕科技服务团”,实行“分片包镇、挂牌服务”,针对春季多发的“倒春寒”和病虫害,指导农户开展机械镇压、化学控旺、肥水调控、“一喷三防”等措施,有效降低干旱、低温、病虫害对小麦、油菜生长的影响,促进苗情升级。
筑牢保障防线,织密稳产增收“安全网”。商南县开展“护农保耕”百日攻坚行动,对全县30家农资经营主体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种子、化肥案件,累计抽检农资样品320批次,全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县财政列支52万元,实施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统保,全县小麦、玉米参保率100%。同时,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补充险”模式,创新开发“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实现灾后24小时定损赔付,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此外,借助高校帮扶、定点帮扶、溧商协作等机遇,与高校、机关单位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年销售农特产品近3000万元,有效保障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