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生命的脆弱与母爱的永恒
—— 浅读南书堂组诗《写给母亲》
文章字数:1966
  柏相
  南书堂的组诗《写给母亲》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母亲的形象与母子之间一生的情感变迁,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诗性抓取,既真切地展现了母亲的坚韧、慈爱以及对家庭的奉献,同时也多维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无尽的思念,极易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与亲情的深刻思考。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母亲形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原型,象征着养育、保护与生命的源泉。组诗的第一首《天下母亲多么相像》以垂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母亲呼唤孩子的场景。诗人通过自然界的春风、鸭子、花朵、燕雀等意象,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系。垂柳的长发飘飘与母亲的长发飘飘形成呼应,象征着母爱的温柔与包容。诗人通过“天下母亲多么相像”这一句,既表达了母爱的普遍性,也暗示了每个母亲在子女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实主义则强调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描绘。中国古典诗学强调写实与抒情的结合。南书堂的《卖药》一诗,通过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了母子二人背着药材去县里卖的场景,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母爱的温暖。诗人用“一座大山和一座小山”来形容母子二人,既表现了他们的负重前行,也暗示了母亲在诗人心中如山般的伟岸形象。尽管路途艰难,母亲依然用两个苹果犒劳孩子,这一细节凸显了母亲的无私与关爱。诗人通过“最甜的苹果”这一意象,将母爱的温暖与生活的苦涩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动容。
  象征主义强调通过象征性意象表达深层意义。中国古典诗学中,象征与隐喻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南书堂的《雪花》一诗,就是通过雪花的象征与隐喻,表达了母亲生命的脆弱与母爱的永恒。这种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深远的意蕴与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母亲在雪中行走,像一棵开满花的大树,这一形象既美丽又脆弱。随着母亲年迈,雪花压弯了她的身躯,象征着她生命的逐渐消逝。然而,诗人通过“那些雪花,依然蜂拥着,向她奔来”这一句,表达了母爱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如雪花般纯洁、永恒。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存在的孤独与无意义。中国古典诗学中,哀悼与怀念也是常见的主题。《喊母亲》和《问母亲》两首诗,南书堂以存在主义式的人间孤独与意义探寻为诗维景深,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无尽的思念,以及自己失去母亲之后的空虚与无奈。这种哀悼与怀念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与共鸣感。在《喊母亲》中,诗人通过“无人接收的邮件”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离去后,呼唤再也得不到回应的孤独与无助。而在《问母亲》中,诗人通过质问母亲为何“食了言”,表达了对母亲离世的难以接受与深深的思念。母亲的离去不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诗人心中那个温暖世界的崩塌。
  心理分析强调个体心理的复杂性与变化。《母亲的脾气》一诗通过母亲脾气的变化,展现了母爱的转变与永恒。年轻时,母亲对孩子的错误会生气,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母亲变得慈眉善目,甚至近乎讨好,表现出一种对孩子的依赖和渴望亲近的心理。这种转变,既源于一种“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即通过表现出与内心相反的行为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也源于母亲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因此更加珍惜与孩子的互动。诗人通过诗性描写母亲脾气的这一转变,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与宽容,也表现了母亲对失去孩子关注的恐惧。
  然而,母亲最终的“不为所动”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母爱的永恒。母亲“躺在冰棺里,仿佛在发着一生最大的脾气”,这一场景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张力,母亲的离世象征着一种终极的情感表达——她不再回应诗人的哀求与哭喊,仿佛在用沉默表达最后的“脾气”。这种沉默可以被视为母亲对生命的最终掌控,也是对诗人情感依赖的彻底切断。母亲的“脾气”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既是对生命的无奈,也是对诗人情感依赖的最后一次提醒。其实这也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强调情感的变化与升华一脉相承,使得这组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层次与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叙事的解构与重构。《一句也没了》一诗通过对比母亲生前与离世后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母亲生前与诗人有说不完的话,而如今却“一句也没了”。诗人通过“一纸遗照”这一意象,表现了母亲离世后的空虚与无奈。诗人无法怨怪母亲,因为母亲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与之对话的活生生的人,而只是镜框中的一张照片。这组《一句也没了》,同时还使用了中国古典诗学中最常见的对比与反衬的表现手法,使得这组诗歌在行将结束时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张力与更进一步的冲击力。
  结合中西方经典文论,我们不难看出南书堂的这组诗在诗学向度与创作原点上的深刻性与丰富性。这组诗不仅是对母爱的礼赞,也是对人世诸多无奈的某种浣洗与晾晒。诗人通过自然界的意象与生活中的细节,将母爱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生命的脆弱性与母爱的永恒性、失去母亲的空虚、无奈、憾悔等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令人感动不已,的确值得我们静下来慢下来默默地悉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