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熊耳山记
王家民
文章字数:1502

  熊耳山位于商州城西四十里,雄踞南秦河中段之上秦川,乃商州八景十观之一。熊耳山与华山相提并论,是因那场大地震。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夜,秦晋地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华岳动摇,庙寺尽毁。被称为华山大地震的那场灾难,引得熊耳山南侧的山崖呼啸塌陷,唯剩熊耳双峰耸峙,险峻愈甚。灾后的熊耳山坚韧不屈,依然高昂头颅,挺直脊梁,傲视群山,早迎朝阳喷薄,夕伴落日晚霞。
  熊耳山南麓有洞儿峡,峡长一百多米,宽约三四米,溪水清流,千年不息。北宋邵雍的《熊耳辩》认为,洞儿峡就是大禹治水之遗址。熊耳山的竹园沟出土有新石器晚期的炊具素鬲,其闫村春秋大墓发现有西周编钟、鼎、壶、戈、剑、镞等青铜器皿。如此人文历史的丰厚积淀,使其成为战略高地和文化巅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熊耳山得天时地利之便,俯瞰州城,遥望商山和武关,就像商於古地的瞭望塔和烽火台,也像商於子弟坚毅不屈的躯体。经历了数千年的风起云涌,见证了无数人事更迭和社会变迁的大事件:周平王东迁洛邑过商於,秦始皇巡游江南走商山,沛公刘邦西进伐秦破峣关,闯王李自成秦岭山中屯兵,红二十五军整编于东岳庙……这一切,熊耳山不只是见证,更多的是亲历、付出与奉献。
  熊耳山煤炭的发现和使用历史悠久。《续修商志》载:宋哲宗绍圣四年,熊耳山的百姓已在开采利用煤炭。还有一说:熊耳山挖煤炭、烧石灰、炼铁、烧陶器是因李自成屯兵于此,军中能工巧匠发现这里的石头、泥巴都是无价之宝,就带动山民开采煤炭,烧石炼铁,制造军用器械。李自成走出商洛后,这些挖煤、烧石灰、烧陶器、炼钢铁的手艺便在民间承继下来。民国时期,熊耳山挖煤堆积如山,却因交通不便,难以扩大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建了国营熊耳山煤矿,修筑了商熊运煤专用公路,购买了矿山机械和载重汽车。熊耳山的煤炭为商洛电厂、栲胶厂、氮肥厂、冶炼厂、砖厂、造纸厂等工业生产提供着充足的能源,惠及商洛七县兼及河南南阳、湖北郧西和关中的蓝田等地的民生。金陵寺镇依托熊耳山的煤炭、耐火土、石灰石等资源,就地建了电石厂、陶瓷厂、白灰厂。这些工厂聚集产业工人和半产业技工数万人众,客运汽车、载重汽车和大型拖拉机,川流不息进出金陵寺,使金陵寺成了商洛的“小香港”。金陵寺生产的水泥用于丹江大桥、南秦大桥和杨峪河大桥、丹江饭店和服务楼,还有二龙山、南秦、丹凤的鱼岭和龙潭等水库建设,当然还用于各地老百姓的宅院房屋建设。熊耳山下的东窑村自古制陶,百姓春夏制坯,秋冬烧窑。可以说,商洛家家户户装粮食、窝酸菜、腌咸菜的大瓮小瓮、盆罐碗碟无不来自熊耳山。
  熊耳山的光和热赋能商洛,滋养万民,功莫大焉。
  20世纪70年代初,建于熊耳山之巅的商洛电视转播塔(台),把封闭的商州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千人百众争相观看电视节目时,谁能不夸熊耳山的地理优势及其不世之功呢?后来,商洛电视转播台移建于松道山,遗存的高耸铁塔又装上了电信差转设备,继续服务于民生。新的历史时期,基于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建设模式的转变,政府关停了熊耳山煤矿及相应的工业生产。熊耳山和金陵寺镇虽然没了昔日的工业繁荣和辉煌,但正在建设康养之都的召唤中,往休闲旅游景区的方向发展。随着西十高铁商洛客站的建设,熊耳山犹如近水楼台,将商洛高铁站拥抱在怀。无疑,熊耳山将会成为登高望远的文旅胜地和体验历史文化的打卡地。
  好名字多重复,人这样,山也这样。鲁豫粤湘蜀五省还有七处也叫“熊耳山”的地方。可真有两峰插汉,名以形似,最像熊耳、最高耸最峭奇的熊耳山,唯有秦岭腹地姓“商”的这一处了。一载复一载,千年又千年。巍然熊耳山,每年每日每时每刻都在俯瞰商州城,奉献于商洛老百姓。于此,难道我们不应关注商州熊耳山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