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文章字数:1362
本报讯 (记者 陈 波)2024年以来,我市坚持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加快建设“一都四区”、推进富民强市,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围绕党的理论,宣传宣讲“入人心”。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各县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宣传+文明实践”的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累计开展宣传宣讲活动9200余场,受众85万人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聚焦主流价值培育、科学知识普及、移风易俗引导、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开展“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活动,让基层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围绕典型选树,文明培育“润民心”。深入挖掘商洛丰富的革命历史、生态人文资源,开展当代化、关联性的鲜活基层宣讲,用“理论+文艺”“乡音+故事”的方式讲好商洛故事,引导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根基。持续打造“文明商洛·好人之城”品牌,创新“1+3+N”典型培树模式,树立更多看得见、信得过、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张淑珍、马华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舒兰香、夏辉、许仙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2人入选“陕西好人榜”,83人荣获“商洛好人”称号,25名少年荣获商洛市“新时代好少年”;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155人,发放慰问金20.7万元。实施“文明传递”接力活动,策划“文明随手拍”“网络微公益”等网络文明实践活动,用网络联通群众的“指尖心尖”,让文明实践从“单向满足”走向“双向互动”。
围绕服务群众,文明实践“暖民心”。建好用好四级文明实践主阵地,打造9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移服务阵地,形成“一刻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建立“1+5+N”文明实践队伍,精心打造“暖动鹤城”文明实践品牌,特别是在沙排U19世锦赛期间,市级有关部门及商州区在重要点位设立“暖动鹤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并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微笑的商州”让世界在商洛看见美丽中国。坚持“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打造“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流动文化服务站”,建立“一村一月一电影、一月一场文化活动”惠民服务机制,常态开展“周周有戏看”“戏曲进乡村”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打造“文明礼堂”“道德银行”,实施“五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以及“镇办书记说唱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里的文化商洛”系列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移风易俗规范报备制度等“六规范”,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大幅减少群众人情消费支出,弘扬时代新风。
围绕群众关切,文明创建“惠民心”。制定出台《商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供法治保障。以深化“爱我商洛”主题实践为主线,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文明”专项活动,通过集中观摩、现场展示,形成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创建模式。组织文明单位与自管小区结对共建,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我的楼道我来爱”“红马甲跑腿”“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商洛”“文化惠民行”等品牌,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围绕党的理论,宣传宣讲“入人心”。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各县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宣传+文明实践”的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累计开展宣传宣讲活动9200余场,受众85万人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聚焦主流价值培育、科学知识普及、移风易俗引导、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开展“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活动,让基层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围绕典型选树,文明培育“润民心”。深入挖掘商洛丰富的革命历史、生态人文资源,开展当代化、关联性的鲜活基层宣讲,用“理论+文艺”“乡音+故事”的方式讲好商洛故事,引导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根基。持续打造“文明商洛·好人之城”品牌,创新“1+3+N”典型培树模式,树立更多看得见、信得过、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张淑珍、马华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舒兰香、夏辉、许仙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2人入选“陕西好人榜”,83人荣获“商洛好人”称号,25名少年荣获商洛市“新时代好少年”;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155人,发放慰问金20.7万元。实施“文明传递”接力活动,策划“文明随手拍”“网络微公益”等网络文明实践活动,用网络联通群众的“指尖心尖”,让文明实践从“单向满足”走向“双向互动”。
围绕服务群众,文明实践“暖民心”。建好用好四级文明实践主阵地,打造9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移服务阵地,形成“一刻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建立“1+5+N”文明实践队伍,精心打造“暖动鹤城”文明实践品牌,特别是在沙排U19世锦赛期间,市级有关部门及商州区在重要点位设立“暖动鹤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并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微笑的商州”让世界在商洛看见美丽中国。坚持“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打造“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流动文化服务站”,建立“一村一月一电影、一月一场文化活动”惠民服务机制,常态开展“周周有戏看”“戏曲进乡村”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打造“文明礼堂”“道德银行”,实施“五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以及“镇办书记说唱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里的文化商洛”系列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移风易俗规范报备制度等“六规范”,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大幅减少群众人情消费支出,弘扬时代新风。
围绕群众关切,文明创建“惠民心”。制定出台《商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供法治保障。以深化“爱我商洛”主题实践为主线,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文明”专项活动,通过集中观摩、现场展示,形成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创建模式。组织文明单位与自管小区结对共建,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我的楼道我来爱”“红马甲跑腿”“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商洛”“文化惠民行”等品牌,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