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南:大棚种植成产业
本报通讯员 吕效骞
文章字数:1608
  近年来,洛南县紧紧围绕“果蔬菌药畜菜”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棚”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月13日,走进四皓街道中心村果蔬产业园的草莓大棚,一行行整齐的垄田映入眼帘,色泽鲜艳的草莓在翠绿植株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诱人。
  “这些草莓是去年11月份种下的,今年正月开园销售,目前正值盛果期。十来天前,我还在草莓垄田中点种了香瓜种子,再过一个月,草莓收获结束后,香瓜就能接茬上市了。”说起大棚产业,种植户谢军霞满脸喜悦。
  同样满怀喜悦之情的还有四组村民樊建军,他今年67岁,在产业园里承包了5个三联体大棚。一开春,他就与市烟草公司洛南分公司展开合作,为烟农代育烟苗。等到五月份烟苗销售结束后,他打算在大棚内种植西红柿。“一般都是外地客商直接到棚里来拉货,不用进入市场销售。一年下来,育烟苗加上种植西红柿,一个三连体棚大概能有3万元的收入。”樊建军算起经济账,脸上笑意盈盈。
  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种植技术是关键。为此,中心村党支部专门从咸阳市泾阳县聘请了蔬菜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和视频咨询等方式,及时为群众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大棚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平整土地、育苗种植,到田间管理、收获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今年43岁的村民吴红丽人缘好、热心肠,时常主动为种植户联系务工人员。在村上的鼓励下,她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免费“土中介”。吴红丽说:“要是哪个棚需要人干活,我头一天晚上7点就能把人安排到位,第二天直接进棚干活。”中心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不仅解决了本村群众家门口务工的问题,还带动了附近村组、(社区)闲置劳动力就业,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近年来,四皓街道中心村结合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流转土地220亩,建设果蔬大棚200座,并修建了产业道路,接通水电,购买了大棚灾害保险,同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信息。“村上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好平台,为群众做好服务,让群众的钱包都鼓起来。”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樊亚锋说。
  甘蔗通常是南方农作物,对气温和光照要求较高,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然而,去年以来,四皓街道柳树洼村勇于探索“南蔗北种”,通过采用棚中棚、棚下膜的措施,成功攻克了甘蔗种植难题。四皓街道柳树洼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利刚介绍说:“我们利用大棚里再加小棚,小棚下边还有地膜的方式,解决南北温度差异问题,保证甘蔗的品质。”由于北方种植甘蔗比南方甘蔗上市早,且运输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今年,柳树洼村发展大棚甘蔗14棚,每棚种植甘蔗3000根,目前已全部种植完毕,预计能收入40万元。
  不仅大棚蔬菜发展活力无限,洛南县多管齐下,还依托岭南生物科技公司,大力发展大棚食用菌产业。走进岭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大棚,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架子上的菌棒长满了肥硕的香菇。10多名群众正在忙碌地进行采摘、装箱、搬运、分拣等工作,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据介绍,目前,岭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拥有食用菌大棚206座,主要发展大棚香菇,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创业就业的平台,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岭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工作人员张宁介绍:“园区年总产值2400万元,带动附近60多名村民在园区务工,每年发放务工工资200万元,人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
  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吸引本地群众发展大棚产业,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种植户前来发展。“这里温度低,利于菌丝生长,香菇病虫害少,生长周期长,所以种植出来的香菇营养成分高、品相也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种植户查明才说。
  如今,洛南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挥新型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合作社运营能力,做强做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全县拥有蔬菜大棚1646座、食用菌大棚2643座、烤烟大棚231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保增产促增收,实现了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