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菌菇香
文章字数:999
3月19日,走进商南县十里坪镇白鲁础村菌类产业园,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棕褐色的羊肚菌如小巧的伞盖般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菌棚间,务工群众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业兴民富”的春日乐章。
今年以来,白鲁础村立足秦岭南麓的优越生态环境,聚焦羊肚菌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以“小菌菇”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新路子。
羊肚菌,因其独特的风味与丰富的营养素,有“菌中黄金”的美誉。作为珍稀食用菌,其不仅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然而,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白鲁础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全年光照充足、雨量丰沛,这种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
为破解羊肚菌产业种植技术门槛高、风险大的难题,白鲁础村“两委”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抱团发展”的模式,联合周边的宽坪村、西坪村、马王沟村3个村,总投资495万元,建成占地36亩的菌类产业园,形成了以羊肚菌、林芝、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年轮作体系,实现“一棚多用、一地多收”,成功让羊肚菌产业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联农带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第一年试种,羊肚菌就迎来了丰收,2亩试验田预计亩产将突破200公斤,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亩均产值将超3万元,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把‘试验田’升级为‘规模园’。”白鲁础村党支部书记李书玉介绍。
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白鲁础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成立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周边村民入股。合作社统一供应菌种、开展技术培训并打通销售渠道,农户则能通过土地流转、大棚务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实现多元增收。
“以前在县城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产业园全年都有活儿干。采收旺季月收入超过35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金和年底分红,一年稳稳收入3万元没问题。”正在采收羊肚菌的村民张家贵算起自己的“幸福账”,言语间满是喜悦。
曾经隐匿深山的白鲁础村,如今以菌类产业为杠杆,撬动生态价值转化的“共富密码”,在秦岭腹地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羊肚菌已经成为我们村的特色名片。”李书玉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白鲁础村将持续在延伸产业链上发力,按照‘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拓展产业链条,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让这深山‘山珍’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今年以来,白鲁础村立足秦岭南麓的优越生态环境,聚焦羊肚菌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以“小菌菇”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新路子。
羊肚菌,因其独特的风味与丰富的营养素,有“菌中黄金”的美誉。作为珍稀食用菌,其不仅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然而,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白鲁础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全年光照充足、雨量丰沛,这种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
为破解羊肚菌产业种植技术门槛高、风险大的难题,白鲁础村“两委”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抱团发展”的模式,联合周边的宽坪村、西坪村、马王沟村3个村,总投资495万元,建成占地36亩的菌类产业园,形成了以羊肚菌、林芝、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年轮作体系,实现“一棚多用、一地多收”,成功让羊肚菌产业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联农带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第一年试种,羊肚菌就迎来了丰收,2亩试验田预计亩产将突破200公斤,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亩均产值将超3万元,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把‘试验田’升级为‘规模园’。”白鲁础村党支部书记李书玉介绍。
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白鲁础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成立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周边村民入股。合作社统一供应菌种、开展技术培训并打通销售渠道,农户则能通过土地流转、大棚务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实现多元增收。
“以前在县城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产业园全年都有活儿干。采收旺季月收入超过35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金和年底分红,一年稳稳收入3万元没问题。”正在采收羊肚菌的村民张家贵算起自己的“幸福账”,言语间满是喜悦。
曾经隐匿深山的白鲁础村,如今以菌类产业为杠杆,撬动生态价值转化的“共富密码”,在秦岭腹地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羊肚菌已经成为我们村的特色名片。”李书玉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白鲁础村将持续在延伸产业链上发力,按照‘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拓展产业链条,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让这深山‘山珍’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