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脚里的光阴
文章字数:1703
与母亲分别时,雪粒子砸在车玻璃上沙沙响。
我向后视镜里望去,只见母亲紧紧抱着一床棉被,一瘸一拐地朝我奔来,她的身影单薄而脆弱,恰似寒风中摇摇欲坠的枯枝,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来到车旁,她费力地往后备箱里塞棉被,那条因风湿而行动不便的腿使不上劲,整个人几乎要倒进后备箱里。
“妈,我自己来。”我急忙喊道,声音里满是心疼。“不碍事。”她倔强地摇头,膝盖却重重磕在保险杠上,疼得忍不住咧了一下嘴角。
那床棉被,蓝色小碎花被面,裹着新晒的棉絮,散发着阳光的气息。仔细瞧,针脚细密得像蚂蚁爬过的痕迹,被面边缘还缀着褪色的并蒂莲——那是她当年出嫁时珍贵的嫁妆啊!
终于,后备箱“咔嗒”一声合上了,母亲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突然扶住车身,剧烈喘息起来。这时,我才注意到她的棉裤,被肿胀的风湿膝盖顶出了一个包,膝盖处的布料被磨得发亮,露出里面泛黄的衬布。她眼角的皱纹里落着雪,说:“这下好了,压箱底几十年的被子,总算交给你了。”
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到过去,在那黑洞洞的石板房里,冬夜的寒风如刀子般凛冽,土炕上的一张破席子上,便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时家里穷,母亲只裹着单薄的粗布单,为了怕我冻着,总是将粗布单折叠成双层给我盖,她的腿一夜夜暴露在寒冷之中。父亲心疼她,多次想拿出她的嫁妆被给她盖上,母亲说什么也不肯。那年头棉花票比金子还贵,她总摩挲着陪嫁的蓝印花被叹气:“你外婆用三斗大米换的,线脚密得连虱子都钻不进去。”
我整夜啼哭,母亲对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等开春棉花票下来,给幺女缝床厚被。”
然而,偏偏在那一年,棉花供应特别紧张,母亲好不容易领到了棉花票,却怎么也买不到棉花。那年她二十岁,月子里落下的风湿腿,让她每逢阴雨天便疼得直不起腰。
后来,我考上师范学校,离家前夜,昏黄的煤油灯把母亲佝偻的身影映在墙上,像一张被揉皱的纸,满是生活的褶皱。她跪在炕头,膝盖垫着我穿破的旧毛衣,针线在被面上熟练地游走。她的指节因为风湿肿得发亮,每缝一针都要用牙咬住线头。我望着被面褪了色的并蒂莲,突然发现,这竟是她用陪嫁被面改的,只是里面的棉花是新买的。
我有些嫌弃地看着泛旧的被面,说道:“妈,这被面你还是留着……”
她头也不抬,将针在灯芯上燎了燎,认真地说:“针脚要密,像你外婆教我的那样,这样被子才暖和、耐用。”
第二天,二十里山路飘着雪,母亲背着比我还高的棉被。走到结冰的田埂时突然摔倒,膝盖洇出的血迹染红了被角。我要扶她,她却撑着棉被笑:“压了雪的棉被更暖和。”
师范毕业,母亲小心地拆下那带有并蒂莲的被面,又和旧棉絮缝制一起,恢复如初的嫁妆被,被母亲郑重地放回箱底,“六月六,晒被褥”。这对母亲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她从未马虎过。
我结婚时,母亲执意要陪嫁四床被褥。“现在都时兴羽绒被了。”我不耐烦地把母亲准备的被褥推了回去。深夜,堂屋里传来了簌簌剪布的声音,清晨醒来,发现被角缝着半块翡翠镯子。后来才知道,那是外婆留下的唯一遗物,母亲不小心摔碎后,用棉线细细捆住,像捆住了一个时代的叹息,也捆住了母亲对过去的深深眷恋。
那年,我的工作调到鹤城,母亲来帮我带女儿,在出租屋内,看着我床上单薄的羽绒被,她一个劲儿地唠叨:“床上不沾点棉花,睡着咋能踏实,冬天咋能熬过去!”那时,她的风湿腿已严重到无法站立,却坚持要给我缝新被。她枯瘦的手指根本戴不住顶针,只能用牙咬住针引线,我劝她别忙活了。母亲望着窗外的雪,忽然说:“你出生那年,我们睡在席子上,你冻得整夜哭……”她的眼睛红红的,声音轻得像飘飞的雪花,又像飘落的棉絮。
此刻,我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棉花票,上面歪歪扭扭写着“1974年,给幺女儿留着”。一张小小的棉花票,承载着母亲在荒寒岁月里的缺憾与辛酸,而留给我的,却是一份无比珍贵的念想。
车窗外的雪簌簌地落着,泪眼迷蒙中,我又依稀看见母亲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顶针在她的指节上泛着微光,她像是要把半世纪的光阴、无尽的爱,都一针一线地缝进这方寸棉布里。
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渐渐缩成一个黑点。车开过桥洞时,我忙把后备箱的棉被挪到副驾驶上,一遍又一遍轻轻抚摸着。棉絮里似乎还残留着母亲的体温,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正沿着时光的纹路,缓缓地、深深地扎进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我向后视镜里望去,只见母亲紧紧抱着一床棉被,一瘸一拐地朝我奔来,她的身影单薄而脆弱,恰似寒风中摇摇欲坠的枯枝,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来到车旁,她费力地往后备箱里塞棉被,那条因风湿而行动不便的腿使不上劲,整个人几乎要倒进后备箱里。
“妈,我自己来。”我急忙喊道,声音里满是心疼。“不碍事。”她倔强地摇头,膝盖却重重磕在保险杠上,疼得忍不住咧了一下嘴角。
那床棉被,蓝色小碎花被面,裹着新晒的棉絮,散发着阳光的气息。仔细瞧,针脚细密得像蚂蚁爬过的痕迹,被面边缘还缀着褪色的并蒂莲——那是她当年出嫁时珍贵的嫁妆啊!
终于,后备箱“咔嗒”一声合上了,母亲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突然扶住车身,剧烈喘息起来。这时,我才注意到她的棉裤,被肿胀的风湿膝盖顶出了一个包,膝盖处的布料被磨得发亮,露出里面泛黄的衬布。她眼角的皱纹里落着雪,说:“这下好了,压箱底几十年的被子,总算交给你了。”
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到过去,在那黑洞洞的石板房里,冬夜的寒风如刀子般凛冽,土炕上的一张破席子上,便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时家里穷,母亲只裹着单薄的粗布单,为了怕我冻着,总是将粗布单折叠成双层给我盖,她的腿一夜夜暴露在寒冷之中。父亲心疼她,多次想拿出她的嫁妆被给她盖上,母亲说什么也不肯。那年头棉花票比金子还贵,她总摩挲着陪嫁的蓝印花被叹气:“你外婆用三斗大米换的,线脚密得连虱子都钻不进去。”
我整夜啼哭,母亲对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等开春棉花票下来,给幺女缝床厚被。”
然而,偏偏在那一年,棉花供应特别紧张,母亲好不容易领到了棉花票,却怎么也买不到棉花。那年她二十岁,月子里落下的风湿腿,让她每逢阴雨天便疼得直不起腰。
后来,我考上师范学校,离家前夜,昏黄的煤油灯把母亲佝偻的身影映在墙上,像一张被揉皱的纸,满是生活的褶皱。她跪在炕头,膝盖垫着我穿破的旧毛衣,针线在被面上熟练地游走。她的指节因为风湿肿得发亮,每缝一针都要用牙咬住线头。我望着被面褪了色的并蒂莲,突然发现,这竟是她用陪嫁被面改的,只是里面的棉花是新买的。
我有些嫌弃地看着泛旧的被面,说道:“妈,这被面你还是留着……”
她头也不抬,将针在灯芯上燎了燎,认真地说:“针脚要密,像你外婆教我的那样,这样被子才暖和、耐用。”
第二天,二十里山路飘着雪,母亲背着比我还高的棉被。走到结冰的田埂时突然摔倒,膝盖洇出的血迹染红了被角。我要扶她,她却撑着棉被笑:“压了雪的棉被更暖和。”
师范毕业,母亲小心地拆下那带有并蒂莲的被面,又和旧棉絮缝制一起,恢复如初的嫁妆被,被母亲郑重地放回箱底,“六月六,晒被褥”。这对母亲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她从未马虎过。
我结婚时,母亲执意要陪嫁四床被褥。“现在都时兴羽绒被了。”我不耐烦地把母亲准备的被褥推了回去。深夜,堂屋里传来了簌簌剪布的声音,清晨醒来,发现被角缝着半块翡翠镯子。后来才知道,那是外婆留下的唯一遗物,母亲不小心摔碎后,用棉线细细捆住,像捆住了一个时代的叹息,也捆住了母亲对过去的深深眷恋。
那年,我的工作调到鹤城,母亲来帮我带女儿,在出租屋内,看着我床上单薄的羽绒被,她一个劲儿地唠叨:“床上不沾点棉花,睡着咋能踏实,冬天咋能熬过去!”那时,她的风湿腿已严重到无法站立,却坚持要给我缝新被。她枯瘦的手指根本戴不住顶针,只能用牙咬住针引线,我劝她别忙活了。母亲望着窗外的雪,忽然说:“你出生那年,我们睡在席子上,你冻得整夜哭……”她的眼睛红红的,声音轻得像飘飞的雪花,又像飘落的棉絮。
此刻,我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棉花票,上面歪歪扭扭写着“1974年,给幺女儿留着”。一张小小的棉花票,承载着母亲在荒寒岁月里的缺憾与辛酸,而留给我的,却是一份无比珍贵的念想。
车窗外的雪簌簌地落着,泪眼迷蒙中,我又依稀看见母亲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顶针在她的指节上泛着微光,她像是要把半世纪的光阴、无尽的爱,都一针一线地缝进这方寸棉布里。
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渐渐缩成一个黑点。车开过桥洞时,我忙把后备箱的棉被挪到副驾驶上,一遍又一遍轻轻抚摸着。棉絮里似乎还残留着母亲的体温,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正沿着时光的纹路,缓缓地、深深地扎进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