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信
文章字数:1136
外出开会,遇到全国各地一些文化人闲聊,常说商洛出人才。确实,商洛是出了些人才。其实,别的地方也出人才。
在我熟悉的人中,我认为高信是位才子。他是商州丹江南岸静泉山李家村人,一生刻苦自学,不懈奋斗,硕果累累,在鲁迅研究和文艺评论领域卓有建树,在文化界颇有影响。
我与高信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有一篇文章《鲁迅书话》发表,引起他的注意,来信索要,我们便有了联系。其实他的名字我早就注意到,都是舞文弄墨的人,又是乡党且对鲁迅研究都有兴趣,彼此都关注。后来见面一聊,他上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又是我的同学,就更近了一步,以后见面有说不完的话,遗憾的是高信已于2015年去世了。有时想,如果他还健在,这十年不知又给读者奉献出多少本著作。
年轻时,高信就有多篇研究鲁迅的论文在几个大学学报发表,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作为“鲁迅研究丛书”之一出版了《鲁迅笔名探索》。著名文学史家、老一代作家唐弢说:“高信在商洛研究鲁迅,这是商洛的光荣,是真正的事业,高信给商洛争了光。”叶圣陶看到《鲁迅笔名探索》后,特意致信高信,说“心生钦佩”。80年代后期,高信转向了书话写作,陆续出版了《品书人语》《书海小语》《书斋絮语》《北窗书语》,后来又出版了《常荫楼书话》《长安书声》《书房写意》,还有被我称作高信版的“朝花夕拾”的散文集《商州故人》以及《新连环画掠影》等。他每有新书出版,都赠我一本,并写上“德运兄指教”的字样。称“兄”,我确是痴长他几岁;“指教”何敢?我是认真阅读,虚心学习。他看到我为他的著作写的评论文章后,有点喜出望外,还推荐给一些刊物,看来他对书评是认可的。
高信的书话写作,“着笔往昔,着眼现在,追求史料性与现实性的联姻”(《北窗书话·自序》)。他的文章视野开阔,引证准确,用词丰富恰切,文笔凝练,不管是褒扬赞颂,还是挑瑕指谬,都言之成理,见解独特,是全国有影响的书话作家之一。中国连环画会会长、原中国连环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姜维朴曾评价高信的文章“资料充实,文笔畅达老到”。虽不能说他篇篇都是精心制作的佳构,但确不是率尔操觚的应景文章。他的学养是深厚的,成果是丰硕的,属于学者型作家,或者作家型学者。
高信由于机缘不巧,与大学失之交臂。但他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坚持自学,历经曲折坎坷,终梅花香自苦寒来。早年没有书可读,他就在废品收购站选购旧报纸,将有用的剪贴成册,编成索引,以方便自己参考、阅读。后来条件好了,高信也用上了电脑,如虎添翼,佳作迭出。一件有趣的事是,他评职称时,申报的是副高,结果被破格评了正高。职称评定非常严格,我揣测因为他成果突出,鹤立鸡群,若评为副高,别的申报副高的差距太大,可能无法评上了。能得到社会各方高度认可,对于高信来说,实属不易。
高信虽然去世十年了,作为朋友,我永远怀念他!
在我熟悉的人中,我认为高信是位才子。他是商州丹江南岸静泉山李家村人,一生刻苦自学,不懈奋斗,硕果累累,在鲁迅研究和文艺评论领域卓有建树,在文化界颇有影响。
我与高信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有一篇文章《鲁迅书话》发表,引起他的注意,来信索要,我们便有了联系。其实他的名字我早就注意到,都是舞文弄墨的人,又是乡党且对鲁迅研究都有兴趣,彼此都关注。后来见面一聊,他上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又是我的同学,就更近了一步,以后见面有说不完的话,遗憾的是高信已于2015年去世了。有时想,如果他还健在,这十年不知又给读者奉献出多少本著作。
年轻时,高信就有多篇研究鲁迅的论文在几个大学学报发表,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作为“鲁迅研究丛书”之一出版了《鲁迅笔名探索》。著名文学史家、老一代作家唐弢说:“高信在商洛研究鲁迅,这是商洛的光荣,是真正的事业,高信给商洛争了光。”叶圣陶看到《鲁迅笔名探索》后,特意致信高信,说“心生钦佩”。80年代后期,高信转向了书话写作,陆续出版了《品书人语》《书海小语》《书斋絮语》《北窗书语》,后来又出版了《常荫楼书话》《长安书声》《书房写意》,还有被我称作高信版的“朝花夕拾”的散文集《商州故人》以及《新连环画掠影》等。他每有新书出版,都赠我一本,并写上“德运兄指教”的字样。称“兄”,我确是痴长他几岁;“指教”何敢?我是认真阅读,虚心学习。他看到我为他的著作写的评论文章后,有点喜出望外,还推荐给一些刊物,看来他对书评是认可的。
高信的书话写作,“着笔往昔,着眼现在,追求史料性与现实性的联姻”(《北窗书话·自序》)。他的文章视野开阔,引证准确,用词丰富恰切,文笔凝练,不管是褒扬赞颂,还是挑瑕指谬,都言之成理,见解独特,是全国有影响的书话作家之一。中国连环画会会长、原中国连环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姜维朴曾评价高信的文章“资料充实,文笔畅达老到”。虽不能说他篇篇都是精心制作的佳构,但确不是率尔操觚的应景文章。他的学养是深厚的,成果是丰硕的,属于学者型作家,或者作家型学者。
高信由于机缘不巧,与大学失之交臂。但他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坚持自学,历经曲折坎坷,终梅花香自苦寒来。早年没有书可读,他就在废品收购站选购旧报纸,将有用的剪贴成册,编成索引,以方便自己参考、阅读。后来条件好了,高信也用上了电脑,如虎添翼,佳作迭出。一件有趣的事是,他评职称时,申报的是副高,结果被破格评了正高。职称评定非常严格,我揣测因为他成果突出,鹤立鸡群,若评为副高,别的申报副高的差距太大,可能无法评上了。能得到社会各方高度认可,对于高信来说,实属不易。
高信虽然去世十年了,作为朋友,我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