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寻踪
文章字数:1572
我对于春山的记忆,是从桃花开始的。
梨花娇气,迎春贵气,桃花虽说不是第一个知春的植物,但是它和气。尤其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的野生桃花开成一片粉色轻云,折一把回家,大人并不呵斥。
爷在木门墩儿上敲着烟袋锅笑说:“你们这些娃,尽知道糟蹋东西,今年可要少吃三四个桃子。”
婆说:“折它干啥吆,开几天就落了。”
母亲说:“赶紧找个瓶子养起来。”
父亲漫不经心地看我一眼,我就乖乖坐到桌前写字去了。说是写字,面前却旋风一样摆着两瓶桃花。
花器通常是英雄墨水瓶做的,有时是太白酒瓶。内心早早瞄上眼的“高端花器”是罐头瓶,但都被母亲稀罕地装满白糖和红糖。
墨水瓶矮,酒瓶高,一高一矮两个静物怀抱桃花坐在书案一角,我与它们忽然关联起来,有了妙不可言的对话。
我在纸上写:“桃花花瓣轻薄得像绢。数不清的花脉从某处悄悄钻出来,排成柔美的曲线,最后好像都被母亲用一个细小的针孔收了,统统放进花梗……这花梗蓄了香,慢慢地就要膨胀起来,最后就长成了又大又甜的桃子。”
瓶中桃花点点头,落了一书一桌,露出猩红的蕊,像蓄满羞色的脸。嫩绿的叶子从青褐色的枝干里陆续探出头来,旁证这一场告别,乾坤物事身不由己走进浩大的光阴之境——清明节到了。
祖先住在高处,门庭阔大,花鸟自由,保持缄默的时间往往由高大的柏树或石碑代为记录。但那些石碑大多也只是粗略地写着名姓,没有生卒,像一个个遥远又陌生的符号。相较于石碑的粗疏,柏树显得细致一些。通过它枝干的老辣苍古程度,大致可以想见祖宗的足迹和今我之源流。
柏树耐旱耐贫,活可逾千年而枝叶繁茂,枯可逾千年而不倒不腐,树皮褐灰,枝叶常绿,木质细腻,防蚊驱虫,多为坟地众好。此刻,柏树独有的香气在春天弥散开来,祖辈的生前故事从爷爷和父亲嘴里流淌出来,像穿过树隙的光斑,朦朦胧胧地照在我身上,有不可言说的温暖和光亮。
春山在怀思中醒来,麦田泛绿,溪水奔流。此刻春山,适合一溜小跑。只有跑起来,春风才能荡进发热的身体,浑身上下才有甩掉棉袄的力量和勇气,胃口和嗅觉也会身不由己卷进一场“风暴”——要爱,要自由!爱是春山上石板旁成片生长的“韭娘儿”。
野生韭菜是个穿着红裙子的贱物儿,沾着春光就发芽,清明前后,正鲜得惹眼。草木待发时节,视野最开阔。远远发现一块青石皮,顺着道儿走过去,准能在石皮边缘找到它。它倒是会一点儿伪装术的,有时长在荆棘里,有时藏在苔藓中,可惜春心总会把它的妖娆袒露得一览无余。
私以为“掐”是韭菜的专属动词。食指搂着韭娘儿的婀娜细腰,大拇指轻轻向食指上靠,“咔”一声,它就倒在手心了,片刻便能虏得几十个。浓烈的“韭”香盖过青草香、泥土香,整个人顷刻在这片辛辣、冲鼻的气氛中悬浮起来,恍若仙游。
冬天的静,是为春山的热闹出场做铺垫的。那时坐在山上看那些高大的柏树,看它瀑布一样的叶子伤痕累累、结疤成鳞,只知道那里是自己的来处,不知道那里也是自己的归途;那时在风中看万物纷纭,如桃花般沦为过客,留在枝头上的有些成为精华有些成为累赘,领悟不到深入土层的根那么沉实。那时孤独地坐在春山上,遥望祖宗门前荒草荣枯,尝试丈量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慢慢才尝出人间况味……看一眼握在手中的韭菜,既辛辣又娇弱,竟然是春山上永远打不倒的那一个——浅尝雨露,萌发不辍;迅速衰老,抱籽千颗。
太阳越来越暖,腿越来越软……我昏昏欲睡坐在山上出神的时候,母亲在山下喊:“女子吔,赶紧回家吃饭啦,小心被大太阳晒着。”
晌午时分,饭是凉面。婆用草帽不停地扇着,一会是面,一会是我。葱油亮闪闪地沾满面条,小葱像刚冒头的春草,东一颗西一颗,而辣椒花儿则像野花泛滥,又像桃花荡起春潮。
我是追着爷爷和父亲,闹着要去给祖宗上坟的……小心翼翼地烧完一沓纸,我就觉着没趣了。
踏一回春山,坐在门槛上抬头看眼前的世界,春山清晰起来,婆和母亲走过的路清晰起来,万物开始奔跑,我也开始奔跑——以眼前春山为起点,急于想找到自己的“心安处”。
梨花娇气,迎春贵气,桃花虽说不是第一个知春的植物,但是它和气。尤其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的野生桃花开成一片粉色轻云,折一把回家,大人并不呵斥。
爷在木门墩儿上敲着烟袋锅笑说:“你们这些娃,尽知道糟蹋东西,今年可要少吃三四个桃子。”
婆说:“折它干啥吆,开几天就落了。”
母亲说:“赶紧找个瓶子养起来。”
父亲漫不经心地看我一眼,我就乖乖坐到桌前写字去了。说是写字,面前却旋风一样摆着两瓶桃花。
花器通常是英雄墨水瓶做的,有时是太白酒瓶。内心早早瞄上眼的“高端花器”是罐头瓶,但都被母亲稀罕地装满白糖和红糖。
墨水瓶矮,酒瓶高,一高一矮两个静物怀抱桃花坐在书案一角,我与它们忽然关联起来,有了妙不可言的对话。
我在纸上写:“桃花花瓣轻薄得像绢。数不清的花脉从某处悄悄钻出来,排成柔美的曲线,最后好像都被母亲用一个细小的针孔收了,统统放进花梗……这花梗蓄了香,慢慢地就要膨胀起来,最后就长成了又大又甜的桃子。”
瓶中桃花点点头,落了一书一桌,露出猩红的蕊,像蓄满羞色的脸。嫩绿的叶子从青褐色的枝干里陆续探出头来,旁证这一场告别,乾坤物事身不由己走进浩大的光阴之境——清明节到了。
祖先住在高处,门庭阔大,花鸟自由,保持缄默的时间往往由高大的柏树或石碑代为记录。但那些石碑大多也只是粗略地写着名姓,没有生卒,像一个个遥远又陌生的符号。相较于石碑的粗疏,柏树显得细致一些。通过它枝干的老辣苍古程度,大致可以想见祖宗的足迹和今我之源流。
柏树耐旱耐贫,活可逾千年而枝叶繁茂,枯可逾千年而不倒不腐,树皮褐灰,枝叶常绿,木质细腻,防蚊驱虫,多为坟地众好。此刻,柏树独有的香气在春天弥散开来,祖辈的生前故事从爷爷和父亲嘴里流淌出来,像穿过树隙的光斑,朦朦胧胧地照在我身上,有不可言说的温暖和光亮。
春山在怀思中醒来,麦田泛绿,溪水奔流。此刻春山,适合一溜小跑。只有跑起来,春风才能荡进发热的身体,浑身上下才有甩掉棉袄的力量和勇气,胃口和嗅觉也会身不由己卷进一场“风暴”——要爱,要自由!爱是春山上石板旁成片生长的“韭娘儿”。
野生韭菜是个穿着红裙子的贱物儿,沾着春光就发芽,清明前后,正鲜得惹眼。草木待发时节,视野最开阔。远远发现一块青石皮,顺着道儿走过去,准能在石皮边缘找到它。它倒是会一点儿伪装术的,有时长在荆棘里,有时藏在苔藓中,可惜春心总会把它的妖娆袒露得一览无余。
私以为“掐”是韭菜的专属动词。食指搂着韭娘儿的婀娜细腰,大拇指轻轻向食指上靠,“咔”一声,它就倒在手心了,片刻便能虏得几十个。浓烈的“韭”香盖过青草香、泥土香,整个人顷刻在这片辛辣、冲鼻的气氛中悬浮起来,恍若仙游。
冬天的静,是为春山的热闹出场做铺垫的。那时坐在山上看那些高大的柏树,看它瀑布一样的叶子伤痕累累、结疤成鳞,只知道那里是自己的来处,不知道那里也是自己的归途;那时在风中看万物纷纭,如桃花般沦为过客,留在枝头上的有些成为精华有些成为累赘,领悟不到深入土层的根那么沉实。那时孤独地坐在春山上,遥望祖宗门前荒草荣枯,尝试丈量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慢慢才尝出人间况味……看一眼握在手中的韭菜,既辛辣又娇弱,竟然是春山上永远打不倒的那一个——浅尝雨露,萌发不辍;迅速衰老,抱籽千颗。
太阳越来越暖,腿越来越软……我昏昏欲睡坐在山上出神的时候,母亲在山下喊:“女子吔,赶紧回家吃饭啦,小心被大太阳晒着。”
晌午时分,饭是凉面。婆用草帽不停地扇着,一会是面,一会是我。葱油亮闪闪地沾满面条,小葱像刚冒头的春草,东一颗西一颗,而辣椒花儿则像野花泛滥,又像桃花荡起春潮。
我是追着爷爷和父亲,闹着要去给祖宗上坟的……小心翼翼地烧完一沓纸,我就觉着没趣了。
踏一回春山,坐在门槛上抬头看眼前的世界,春山清晰起来,婆和母亲走过的路清晰起来,万物开始奔跑,我也开始奔跑——以眼前春山为起点,急于想找到自己的“心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