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民歌声声
田培信
文章字数:1499

  唱民歌是家乡商南县年俗“三件套”之一。
  “叫我唱歌也不难,也不是扎花绣牡丹。扎花离不开五色线呀,唱歌离不开嘴动弹哪,舌头拐个弯呀。”你听,盛行于陕南城乡的民歌——《软八岔》,张口易学,出口易懂。借用当地方言的说法,这民歌唱得真地道!
  在宏大壮观的文化广场上,人山人海,新装色彩斑斓,如碧空坠落下的一片会唱歌的云彩。一场盛大节日庆典的帷幕早早开启。原来,这里正在举行“民歌唱起来,日子好起来”非遗年唱民歌大型活动。只见由人墙围出一个个小剧场,以不同演奏形式,配置对应乐队伴奏,演员唱得认真,锣鼓打得起劲,粗犷而豪迈。掌声、笑声如点燃的爆竹一浪高过一浪。望着眼前歌声奔腾的场景,我的脚尖也与鼓点的节奏合拍,演员与观众的曲调融为一体了。此时此刻,怎能让人不吟唱出“山歌初闻似有情,唱彻千山与万岭”的诗句来?
  “村姑笑语随风起,一曲民谣动客心”。环视四周,人群里有不少外地朋友。我想,他们当中有远道而来探亲访友的,有专程赶来旅游度假的,也有阔别家乡创业的海外游子吧。听着听着,就跟着大伙哼唱起来。唱腔虽有些南腔北调,但人们的表情都是愉悦的,充满非遗文化的美好是共享的。须臾间,好几位年轻人登上舞台去加入演唱队伍,客主同台,老少竞技,歌舞飘然。只见,低旋的无人机,转动的摄像镜头,闪光的相机、手机,全方位拍摄出一幅幅“歌飞天地间”的绚丽景象,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一下子浓了、醉了。
  听身边朋友讲,台上唱的民歌都是非遗义务传承人曹德有老师整理编辑的。老曹是本土有名的民俗专家,吹拉弹唱,笙管笛箫样样精通。同时,还兼职县老年大学声乐老师。他利用空闲时间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搜集民歌歌词,听歌记谱,挖掘民歌孤本记载和新人培养。把唱民歌,写民歌和教民歌已纳入他退休后的日常生活。早年主编的《商南民歌与花灯》《商南花灯彩词》,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为商南民歌的抢救与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正聊着,老曹从人群里钻出来,我亲切地迎上去。
  当我谈起商南民歌时,他立马来了精气神,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早年,北宋诗人王禹偁所写的《畲田调》中,就记载有商南的民歌《饷大工》的段落。这种“边劳动、边唱歌”的生活场景,生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乐画面。他说,民歌歌词全是见景生情,现场发挥。就比如《打柴歌》:“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乖姐捡柴烧。没得柴我给你捡,没得水我给你挑,莫把乖姐晒黑了。”又比如情歌对唱:“姐在院里摘黄瓜,郎在院外撒泥巴,打掉黄瓜花(男唱)。打掉公花没得啥,打掉母花少结瓜,要挨大人骂(女唱)。”再比如《绣娘歌》:“五月的姑娘坐绣房呀,坐绣房,绣出牛群上山岗。前面绣的是老黄牛,后面绣的是放牛郎……”老曹唱得绘声绘色,手舞足蹈,我们听得有滋有味,回味无穷,真是过足了歌瘾!
  趁着老曹喝茶的工夫,县文化馆馆长接过话茬:“别看这民歌小调,其实吧,一点也不小。这里边饱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慈孝、自由、平安和幸福祥和的精神追求。这几年,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让非遗传统文化‘商南民歌’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厂、进企业、进千家万户。让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客人来了,就唱商南民歌来欢迎。”不知怎的,我心头一暖。正陶醉其间,两位大姐迎上来:“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千朵万朵茶花,都是为你呀开。秦岭封面使劲拍,画中你最帅。嘿嘿!你呀你呀你最帅……”
  大伙一唱起来,就不受时间约束了。当一盏盏红灯笼亮起来,一扇扇窗户飘出了饭菜香味,才尽兴而归。
  一首小小的民歌里,内容丰富,气象万千。蕴含着对时节、山川、庄稼、爱情、世俗、伦理、幸福的歌颂。认真归纳起来,全是对年俗的歌颂,对非遗文化的歌颂,更是对我们伟大时代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