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达仁镇 茶香漫山“绿变金”
本报通讯员 夏泽梅 李立彬 韩 英
文章字数:1359
  4月的镇安县达仁镇,目之所及,满目青翠。连绵起伏的茶山上,一排排茶树整齐排列,嫩绿的新芽挤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连日来,达仁镇万亩茶园进入春茶采摘黄金期。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加工,茶旅融合让“茶香经济”惠及当地2000多户茶农和8000多户采茶工,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清晨,象园村的茶山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放眼望去,沟沟岔岔,满山的茶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茶农们挎着竹篓,手指灵巧地在茶树间“掐尖提毫”,不到半天便采满一篓嫩芽。他们中既有当地的茶农,更多的是来自县内外的采摘务工人员。家住铁厂镇西沟口村的张升凤就是采摘队伍中的一员,连续三年采摘春茶,她已经从一个初级工变成了熟练工,每天能挣300多块钱。
  家住象园村的邹海家中有40亩茶园,每年清明节前后是他最忙的时候。白天他带着五六个采摘工上山采茶,傍晚要将一天收获的茶叶送到收购点,进行称重后卖给当地的合作社或者加工厂,由这些茶厂进行统一炒制、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按照当前每斤鲜茶70元的价格,除去采摘每斤茶叶的采摘费用20元,邹海一天纯收入近2000元。
  据了解,达仁镇茶产业的日常管护、采摘都需要大量人工,这也吸引了县内外大量务工人员前来实现“指尖增收”。每年春茶上市之季,全镇2000多户茶农户均需要4至5个采摘工才能抢抓有效时间,确保优质春茶保质保量全面采摘。越来越多的村民也由农民转变成了茶园工人,实现了固定的阶段性增收。
  “全镇有茶叶专业合作社86个,茶叶加工厂26个,今年已启动春茶加工19个。目前已吸纳县内外采摘工8000多人,预计采摘期持续至5月中旬,实现采摘工阶段性增收。”达仁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站长崔永松介绍。
  与此同时,在陕西秦达佳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为最大限度保留茶叶的自然风味,象园茶采用“手工摊晾+机械控温”的复合工艺,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交融。老师傅凭经验把控萎凋程度,确保鲜叶活性,现代化设备则精准调控杀青温度,通过摊青、滚筒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锁住香气分子,茶青在现代化设备中完成蜕变。这种结合既传承了百年制茶技艺的细腻,又通过科技手段消除了人工误差,使得每批茶叶品质稳定如一。
  陕西秦达佳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兰金章说:“虽然开春以来雨水较少,象园茶产量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茶叶色泽、香气和口感都比往年更好。目前,我们一天能收购1500多斤鲜叶,加工生产350多斤成品茶叶。”
  今年开春以来气候干旱少雨,为助力茶企、茶农稳产增收,确保春茶上市不受影响,达仁镇靠前服务,紧盯采摘加工服务、安全生产等重点环节,实时发布采收政策、用工需求及价格信息,激发茶农采茶积极性,为春茶生产保驾护航。
  “达仁镇现有茶园8.2万亩,年可产干茶280多吨。今年以来,受霜冻及持续性干旱气候影响,茶叶产量较往年有所下降。目前,我们正采取一系列稳控措施,确保今年春茶采摘收购平稳有序。”达仁镇镇长吴丰博说。
  近年来,达仁镇以“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茶旅融合化”为目标,通过“象园茶文化节”等活动,茶旅融合、电商直播等方式,构建集春茶采摘、茶文化展示、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加工,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达仁镇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承载着希望,绘就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