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送戏下乡不言悔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1676
  在秦岭深处的商州村落,每当暮色降临,搭台唱戏的锣鼓声总能划破寂静。一位鬓角微白的老人穿梭于演员之间,时而指导身段,时而调试灯光——他就是商州区文化馆退休干部郝忠锋,一位用40年光阴为群众写戏、演戏、送戏的“戏曲点灯人”。
  20世纪80年代,年轻的郝忠锋在板桥镇文化站工作时,第一次见识到群众对戏曲的狂热:“农闲时戏台周围挤满了人,连树上都爬满了看戏的娃娃。”这段经历让他立下志愿:“要让传统戏曲成为永不熄灭的文化灯火。”
  从基层文化站到区文化馆的40年里,他创作的戏剧以及散文、故事、小品等作品斩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30多项,成长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曲艺家等协会会员,商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始终未放下的“剧团情结”。
  郝忠锋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体现在他一次次地组建剧团中。90年代初,调至夜村文化站的郝忠锋组建农民剧团。有一次巡演时,一位女主角的哥哥因意外失去双臂,女主角要去医院陪护无法演出。郝忠锋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无奈之下,他找到女主角的父亲。谁知他还没开口,女主角的父亲便说:“我演了一辈子戏,知道戏大如天,主角不出场,那戏咋唱哩?”老人对他说,“你放心,我这就把女子叫回来。”
  老艺人的一句“戏大如天”让郝忠锋泪目,也成为他后来坚守的精神注脚。2012年,郝忠锋担任区文化馆馆长,一天,一位原板桥剧团的须生演员找到他,很是遗憾地说板桥剧团解散后,乡亲们看不上戏了,空余时间就聚到一起打牌消磨时光,大家都很怀念以前排戏演戏的时光。听了老友的心里话,想创办剧团的念头又涌了上来。郝忠锋很快又组建了民间艺术团,他组织剧目排演,自己创作剧本,领着艺术团重新走回乡村,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寂静的山村又热闹起来。人们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社会风气也渐渐变好了。
  当年5月,他带着30多名演职人员,坐着5辆三轮车翻山越岭,在砚池河联明村小学搭起戏台。70岁村民陈宣庆拉着他的手说:“这辈子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大戏!”那天,看着群众被文艺节目感染,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为演员的精彩演出使劲鼓掌,郝忠锋也在人群中笑出了泪。
  当时,受条件限制,每到一个村里演出,郝忠锋和大家一起搬舞台道具和音响设备,搭建舞台。有几次三轮车在路上陷进泥坑里,大家下车奋力将车子推出了泥坑,虽然泥水溅了一身,也成了大花脸,但大家却很开心。
  在临退休之前,郝忠锋干了件“胆大的事”——把流传百年的“三贤哭荆”民间故事改编成商洛花鼓《紫荆树下》。为了弄清“三贤哭荆”故事的来龙去脉,他走访乡贤,刨根问底,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用戏剧的形式将这一民间故事搬上舞台。走访过程中,他得知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元素还在民间流行,便在创编剧本时,将商州皮影、蓝印花布、东龙山狗娃咪等非遗元素融入剧中。
  2016年10月,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登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舞台,合阳剧院里掌声雷动。同年,在商洛大剧院内,该剧以感人又略带诙谐的剧情、婉转优美的花鼓唱腔,引发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但没人知道,演出结束后,他裹着军大衣在剧场看场子抵债的夜晚,望着台下空座椅,泪水打湿了衣领。“戏里讲的‘家和万事兴’,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精神养分。”他说。
  从2016年起,郝忠锋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大局,从当地脱贫致富事例中,编排以先进典型人物和脱贫致富事迹为素材的小戏、小品等文艺节目,以艺术的形式讲好发生在商洛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其中小品《坚决不当贫困户》,以商州区杨峪河镇西坪村马玉婷立志战胜贫困的真实事迹为素材编创排演,舞台上,演员一句“等靠要换不来好日子”引发共鸣。
  退休后,郝忠锋自掏腰包30万元创办“丹曲大舞台”,带着30多名文艺骨干走进乡村,把《梁秋燕》《慈母泪》等经典剧目送到秦岭深处,累计演出近百场,培训演员150多人次。
  如今68岁的他,仍带着艺术团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在“新时代好家风文化讲堂”上,他常说:“乌兰牧骑能扎根草原,我们就能走遍秦岭沟沟岔岔。”从“送戏下乡”到“非遗传承”,从“扶智扶贫”到“文化铸魂”,他用40年光阴,在秦岭深处写下了“戏以载道”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