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熬糖技艺“蝶变”记
本报通讯员 夏泽梅 童和平 阎隆昭
文章字数:808
  一捧麦芽,十道工序,百年传承。镇安县将传统熬糖手艺从农家灶台推向现代生产线,通过工业化改造与品牌化运营,让“季节性老手艺”蜕变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富民产业”,走出一条“非遗保护+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镇安熬糖始于明清,以玉米、小麦、红薯为原料,经泡麦芽、制浆、熬煮等10道古法工序制成麦芽板糖,是当地冬季年节的传统美食。今年3月,这项传承百年的技艺被列入商洛市第六批非遗名录。然而,受制于手工生产的季节性局限,曾经的“甜蜜手艺”一度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瓶颈。
  破局始于“工业化思维”。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收储标准化”破题,将全县4个镇20个村1000多户农户的手工板糖统一抽真空密封储存,使保质期从“冬季限定”延长至24个月,为传统工艺注入“跨季节”生命力。
  在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条投资2000万元的古法熬糖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在运转。陕西科技大学研发团队量身定制的5道标准化流程——提纯、拌料、成型、切片、包装,让手工板糖“华丽转身”为芝麻、花生、核桃等六大系列酥糖产品。
  “我们保留非遗核心工艺,用科技解决量产难题。”企业负责人卢讯介绍,工业化提纯技术使传统玉米附加值提升5倍,全年满负荷生产模式打破“靠天吃饭”的局限。数据显示,该生产线年产500吨,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带动千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
  在“镇安真味”公用品牌展销中心,古法熬糖专区以“非遗体验+产品展销”形式吸引游客。通过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搭建电商物流体系、推出“非遗旅游打卡线”,镇安县将单一糖品升级为“文化消费综合体”:消费者既能观摩10道古法工序,又能购买包装精美的酥糖礼盒,还可通过品牌商标有偿使用机制,让龙头企业与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我们要让‘老手艺’成为‘新IP’。”镇安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锋娟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国家地理标志等“金字招牌”,打造非遗旅游体验新地标,推动“土特产”向“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深度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