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特色种植打开兴农新天地
本报通讯员 白荣荣 王 帅 祝鹏钊
文章字数:1252
  盛夏时节,漫步商州区金陵寺镇的田野乡间,翠绿的甜玉米连片成海,长势喜人;整齐的瓜棚里,圆润的西瓜点缀藤蔓;五味子枝叶繁茂,清香氤氲——一幅由甜玉米、西瓜、五味子等特色种植共同绘就的现代农业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金陵寺镇农业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农民耕耘下,迈出了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的坚实步伐。甜玉米、西瓜、五味子三大特色产业如同三把“金钥匙”,为乡村振兴开启了致富之门。
  在崔坪村的甜玉米示范田里,100亩甜玉米迎风摇曳,翠绿的叶片翻涌如浪,宛如一幅流动的青纱画卷。近年来,崔坪村依托中央衔接资金50万元,将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化产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纵横田间,机械化播种、采收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如今,100亩示范田亩产稳定在2500穗以上,生产的甜玉米穗大粒饱,品质跃升。扣除成本后,每亩净收益可达800元,小小“金穗”正释放出强村富民的巨大能量。
  “我们的甜玉米采用‘统一种植、统一外销’的模式,村集体自营30亩示范田,带动群众种植70亩示范田,统一组织销售。”崔坪村党支部书记崔建东自豪地表示,通过订单农业与电商双轮驱动,崔坪村甜玉米年净产值可突破8万元,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走进房店村的设施农业园区,百亩大棚整合升级项目成效斐然。连片的现代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满眼翠绿中点缀着圆润饱满的西瓜,宛如一颗颗镶嵌在藤蔓间的翡翠。
  正在察看西瓜长势的经营业主陈小涛说:“村里把零散大棚流转整合,再承包给我们经营。我们按约缴纳租金,通过集中设施、统一标准,产品品质更有保障,销路也不用愁,效益自然往上走。”
  这小小的西瓜,不仅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更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房店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沉睡资源,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
  在郝庄村、刘村等地的山坡上,500余亩五味子枝繁叶茂。近年来,郝庄村探索出了一条“村民入股、集体统管、收益共享”的创新路径,村民以承包地入股,村集体利用40万元中央衔接资金统一采购栽植苗木,并精心管护3年。挂果后交还农户,收益按村集体三成、农户七成的比例进行分配。
  正在五味子基地劳作的村民张卫民感慨道:“土地入股有保障,在基地干活还能拿工资,守着家就能挣两份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小小的五味子,不仅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更化身为联结集体与农户利益的“共富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金陵寺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站长孔军表示,金陵寺镇通过优化布局、盘活资源、创新模式,让甜玉米、西瓜、五味子等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未来,计划继续扩大三大重点产业规模,引入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从传统种植的稳步发展,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崛起,金陵寺镇以甜玉米的规模效益、西瓜的设施升级、五味子的共享模式,生动诠释着“向土地要效益,向产业谋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当惠农政策化为田野希望,当辛勤耕耘结出共富硕果,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金陵寺镇的热土上加速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