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片 丹 心 育 桃 李
文章字数:3298
本报记者 李小龙 黄朝梅 王天彤
2024年2月,初春时节,秦岭深处的山阳县漫山新绿。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刘武,踏上前往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对口帮扶之路。
时光流转至2025年7月9日,盛夏的青山叠翠如染,帮扶期满的日子悄然而至。一场温情满溢的欢送会在山阳职教中心拉开帷幕,为六合中专校和陕国防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教师送别。
然而,帮扶的脚步并未因期限而停歇。7月21日,实验室里依旧能看到刘武忙碌的身影——他正和即将参加国赛的孩子们一起逐字逐句核对比赛流程,反复打磨演示脚本……
这位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县城的“外援”教师,在秦岭深处一扎就是一年半。从熟悉的讲台到陌生的校园,他用脚步丈量帮扶路,更用滚烫的真心,为山区学子点亮了通往技能梦想的星光。
点亮星光:激发学习兴趣
“职校的孩子不是‘差生’,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刘武初到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看到不少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而自卑,对技能学习缺乏信心。
“刚开始上课,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刘武坦言,课堂上总有学生打瞌睡、走神。他本想着,带孩子们动手实操或许能好些。可现实是,实践课的效果同样不尽如人意。
于是,刘武尝试在每节课留出10到15分钟,主动找学生聊天,一点点摸清情况。
“他们常觉得自己是‘淘汰者’,说到底还是缺了些关心和关注。”刘武感慨,这些孩子并非不想学好,只是长期被“学不好”的评价包围,又鲜少有人过问,渐渐觉得“没人在意自己”,才慢慢泄了气、松了劲。
为此,刘武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兴趣点入手,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心、动情”的因材施教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推动课堂教学提质。
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渐渐迈出了自信的步伐。
“同时,我通过树立榜样带动大家积极学习,比如在查宿舍时,有一天突然发现有学生在宿舍认真学习,赶紧拍照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从而更加主动投入学习,为将来就业打牢基础。”刘武说。
中职学生若过早踏入社会,只能做一些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很难长久坚持。“每年3月份,他们有个单招考试,我都会给孩子们补补语文、数学、英语,希望他们提升学历。有些学生看似心不在焉,其实心里都十分清楚老师的认真与关心,他们肯定还是有想学点东西的念头。”刘武说。
久而久之,那些曾看似游离的目光渐渐聚焦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课堂上放下手机认真听讲的身影多了起来,课后前来请教问题的学生也逐渐多了。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用这些细微的变化,悄悄回应着这份认真,慢慢打开了心门,让想学的念头生根发芽,悄悄生长成了向前的力量。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老师的责任就是找到打磨的角度,让他们发光。”刘武说。
参赛备赛:淬炼职业技能
2025年陕西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于3月27日至4月13日举行。山阳县职教中心师生凭借精湛技艺与坚韧意志,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刘武、郭倩指导,李小宝、马皓宇、李新月、葛锦煜组成的团队斩获省级金奖,将在8月征战全国赛场。
这4名学生均是刘武选拔培养的,自去年12月起备战至今年4月份。“我们赛前的准备是蛮充分的,尤其是赛前二三十天基本上每天忙到晚上11点才结束。但是到现场之后,他们可能由于紧张,在展示的过程中略有瑕疵。”刘武说,比赛展示结束后,李小宝在现场就直接哭得不像样了,其实他们非常重视这个比赛,有些自责没有呈现得更好。但在得知获奖结果后,4人激动不已。
“自从参加了这次大赛后,平时在课堂上一发言就紧张的葛锦煜变得自信从容了。马皓宇的家长还专门到学校来感谢我们。”刘武说,此次获奖不仅让他们增强了自信,更为未来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
据了解,根据陕西省相关政策,获得省级金奖的学生可凭此成绩申请免试进入省内任意高职院校。
“走技能路线,只要踏实肯干,其实前景也是不错的。我带过的一些学生,工作三四年,月薪基本能达到1万元左右,工作体面且不易被替代,不像流水线岗位那样可替代性强。”刘武说,所以他们还是得坚持学习,专注提升技能,职业教育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教学本就是良心活,要是讲课时底下没人听,那这课不就白上了?”刘武坦言。但让他欣慰的是,学生在参加比赛后,不仅能带动同级同学,甚至还影响到了其他年级的学生,家长更是全力支持。
刘武每周的课在12节以上,每天都很忙,备赛时更是连轴转。8月份,他们马上就要参加国赛,工作量很大——他们原来是“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赛项(偏机械技术),现在被并入人工智能赛道,难度更是增加了不少。
“国赛要求4人团队协作,既要动手操作,又要讲解展示,各环节得关联配合,现场1小时的展示时间非常紧张。”刘武说。
除了专注于机器的设计与制作,刘武还承担了大量辅助工作:指导学生撰写展示方案、准备展示脚本、制作演示PPT,同时还要反复演练、沟通细节、持续调整优化,力求每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尽管帮扶期限早已结束,刘武却始终坚守岗位,与团队搭档郭倩一同为学生提供细致指导,全力助力孩子们在国赛中斩获佳绩。
薪火相传:“师带徒”传技递经
刘武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向山阳职教中心选派的第二批骨干教师。据他介绍,选派标准为工作年限5年以上、专业能力突出且具备一定经验。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便主动请缨报名参加。
“我过来后,与山阳职教中心的彭鹏、郭倩倩、高鹏3位教师结对,通过教案共研、竞赛陪跑、课堂诊改,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刘武介绍,他先以听课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然后与他们共同制定教学改进计划。
“帮扶也是共同成长。这边有很多优秀教师,我常去听课学习,我们也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刘武说,他们团队还以“融合培养”思路和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帮助该校建立教师成长孵化模型,构建“四维一体”研修模式,并以“青蓝工程”为抓手,创建“1+N”教师帮扶模式促进教师队伍团体进步。
在帮扶过程中,刘武经常鼓励结对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与成果转化工作,还鼓励并指导他们踊跃参加技能大赛,淬炼职业技能。帮扶期间,3位教师共获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市一等奖2项。
如今,这3位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帮扶成果获高度认可。“刘老师不仅教技术、鼓励我们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更教我们如何当老师,让人受益匪浅。”郭倩倩说。
刘武本人荣获山阳职教中心“2023—2024年度优秀教师”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相关证书,获学校好评。此外,他还推动了数控专业“岗课赛证”综合改革,构建校级示范团队。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有效实施,彰显了教育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与使命,为地方留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了学校的“造血”能力。
藏起牵挂:舍小家守“大家”
支教的担当与家中的牵挂,总难两全。刘武常常将对家人的惦念藏在心底,把陪伴留给了更需要他的学生们。
自从刘武赴山阳支教后,照顾家庭的重担便落在妻子肩上。双方父母都离得比较远,基本上也帮不上忙。但是妻子却始终全力支持他,默默打理着小家。
从鄠邑区到山阳,自驾往返成本需要400元,因此刘武有时候会选择乘坐4至5小时的大巴,可遇上家里有急事,归途便显得格外漫长。今年4月份前,为备战2025年陕西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他和学生连轴转了1个多月,忙到深夜成为常态,整整1个多月没回过家。
“妻子忙起来,接不了孩子是常事。”刘武提起,上小学的孩子要自己步行半小时回家,起初总是担心,后来也慢慢释怀。“没办法啊。”刘武眼眶微红,却还是宽慰道,“现在娃能自己下楼过马路买日用品,也敢骑车出门,慢慢长大了,也是种历练。”
最让人揪心的是去年——他支教的第一年,孩子不小心摔倒,两颗门牙磕到路沿上,当时直接磕断了。“妻子急得打电话,我只能让她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刘武回忆时声音发沉,当时他手上还有工作,一时走不开。
后来,断牙没找着,鄠邑区医院建议去西安大医院,最后给孩子补了两颗仿真牙,一年多过去,不细看几乎看不出异样,只是医生叮嘱不能啃硬骨头。
心怀大爱,燃烧奉献,一束微光渐成斑斓;眼中有光,点亮希望,满目繁星共赴璀璨——这正是刘武在山阳职教中心的真实写照。
刘武表示,这段宝贵的支教经历是他人生中难忘的教育实践课。未来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会铭记初心,持续关注、助力山阳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2024年2月,初春时节,秦岭深处的山阳县漫山新绿。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刘武,踏上前往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对口帮扶之路。
时光流转至2025年7月9日,盛夏的青山叠翠如染,帮扶期满的日子悄然而至。一场温情满溢的欢送会在山阳职教中心拉开帷幕,为六合中专校和陕国防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教师送别。
然而,帮扶的脚步并未因期限而停歇。7月21日,实验室里依旧能看到刘武忙碌的身影——他正和即将参加国赛的孩子们一起逐字逐句核对比赛流程,反复打磨演示脚本……
这位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县城的“外援”教师,在秦岭深处一扎就是一年半。从熟悉的讲台到陌生的校园,他用脚步丈量帮扶路,更用滚烫的真心,为山区学子点亮了通往技能梦想的星光。
点亮星光:激发学习兴趣
“职校的孩子不是‘差生’,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刘武初到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看到不少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而自卑,对技能学习缺乏信心。
“刚开始上课,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刘武坦言,课堂上总有学生打瞌睡、走神。他本想着,带孩子们动手实操或许能好些。可现实是,实践课的效果同样不尽如人意。
于是,刘武尝试在每节课留出10到15分钟,主动找学生聊天,一点点摸清情况。
“他们常觉得自己是‘淘汰者’,说到底还是缺了些关心和关注。”刘武感慨,这些孩子并非不想学好,只是长期被“学不好”的评价包围,又鲜少有人过问,渐渐觉得“没人在意自己”,才慢慢泄了气、松了劲。
为此,刘武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兴趣点入手,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心、动情”的因材施教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推动课堂教学提质。
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渐渐迈出了自信的步伐。
“同时,我通过树立榜样带动大家积极学习,比如在查宿舍时,有一天突然发现有学生在宿舍认真学习,赶紧拍照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从而更加主动投入学习,为将来就业打牢基础。”刘武说。
中职学生若过早踏入社会,只能做一些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很难长久坚持。“每年3月份,他们有个单招考试,我都会给孩子们补补语文、数学、英语,希望他们提升学历。有些学生看似心不在焉,其实心里都十分清楚老师的认真与关心,他们肯定还是有想学点东西的念头。”刘武说。
久而久之,那些曾看似游离的目光渐渐聚焦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课堂上放下手机认真听讲的身影多了起来,课后前来请教问题的学生也逐渐多了。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用这些细微的变化,悄悄回应着这份认真,慢慢打开了心门,让想学的念头生根发芽,悄悄生长成了向前的力量。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老师的责任就是找到打磨的角度,让他们发光。”刘武说。
参赛备赛:淬炼职业技能
2025年陕西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于3月27日至4月13日举行。山阳县职教中心师生凭借精湛技艺与坚韧意志,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刘武、郭倩指导,李小宝、马皓宇、李新月、葛锦煜组成的团队斩获省级金奖,将在8月征战全国赛场。
这4名学生均是刘武选拔培养的,自去年12月起备战至今年4月份。“我们赛前的准备是蛮充分的,尤其是赛前二三十天基本上每天忙到晚上11点才结束。但是到现场之后,他们可能由于紧张,在展示的过程中略有瑕疵。”刘武说,比赛展示结束后,李小宝在现场就直接哭得不像样了,其实他们非常重视这个比赛,有些自责没有呈现得更好。但在得知获奖结果后,4人激动不已。
“自从参加了这次大赛后,平时在课堂上一发言就紧张的葛锦煜变得自信从容了。马皓宇的家长还专门到学校来感谢我们。”刘武说,此次获奖不仅让他们增强了自信,更为未来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
据了解,根据陕西省相关政策,获得省级金奖的学生可凭此成绩申请免试进入省内任意高职院校。
“走技能路线,只要踏实肯干,其实前景也是不错的。我带过的一些学生,工作三四年,月薪基本能达到1万元左右,工作体面且不易被替代,不像流水线岗位那样可替代性强。”刘武说,所以他们还是得坚持学习,专注提升技能,职业教育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教学本就是良心活,要是讲课时底下没人听,那这课不就白上了?”刘武坦言。但让他欣慰的是,学生在参加比赛后,不仅能带动同级同学,甚至还影响到了其他年级的学生,家长更是全力支持。
刘武每周的课在12节以上,每天都很忙,备赛时更是连轴转。8月份,他们马上就要参加国赛,工作量很大——他们原来是“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赛项(偏机械技术),现在被并入人工智能赛道,难度更是增加了不少。
“国赛要求4人团队协作,既要动手操作,又要讲解展示,各环节得关联配合,现场1小时的展示时间非常紧张。”刘武说。
除了专注于机器的设计与制作,刘武还承担了大量辅助工作:指导学生撰写展示方案、准备展示脚本、制作演示PPT,同时还要反复演练、沟通细节、持续调整优化,力求每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尽管帮扶期限早已结束,刘武却始终坚守岗位,与团队搭档郭倩一同为学生提供细致指导,全力助力孩子们在国赛中斩获佳绩。
薪火相传:“师带徒”传技递经
刘武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向山阳职教中心选派的第二批骨干教师。据他介绍,选派标准为工作年限5年以上、专业能力突出且具备一定经验。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便主动请缨报名参加。
“我过来后,与山阳职教中心的彭鹏、郭倩倩、高鹏3位教师结对,通过教案共研、竞赛陪跑、课堂诊改,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刘武介绍,他先以听课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然后与他们共同制定教学改进计划。
“帮扶也是共同成长。这边有很多优秀教师,我常去听课学习,我们也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刘武说,他们团队还以“融合培养”思路和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帮助该校建立教师成长孵化模型,构建“四维一体”研修模式,并以“青蓝工程”为抓手,创建“1+N”教师帮扶模式促进教师队伍团体进步。
在帮扶过程中,刘武经常鼓励结对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与成果转化工作,还鼓励并指导他们踊跃参加技能大赛,淬炼职业技能。帮扶期间,3位教师共获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市一等奖2项。
如今,这3位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帮扶成果获高度认可。“刘老师不仅教技术、鼓励我们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更教我们如何当老师,让人受益匪浅。”郭倩倩说。
刘武本人荣获山阳职教中心“2023—2024年度优秀教师”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相关证书,获学校好评。此外,他还推动了数控专业“岗课赛证”综合改革,构建校级示范团队。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有效实施,彰显了教育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与使命,为地方留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了学校的“造血”能力。
藏起牵挂:舍小家守“大家”
支教的担当与家中的牵挂,总难两全。刘武常常将对家人的惦念藏在心底,把陪伴留给了更需要他的学生们。
自从刘武赴山阳支教后,照顾家庭的重担便落在妻子肩上。双方父母都离得比较远,基本上也帮不上忙。但是妻子却始终全力支持他,默默打理着小家。
从鄠邑区到山阳,自驾往返成本需要400元,因此刘武有时候会选择乘坐4至5小时的大巴,可遇上家里有急事,归途便显得格外漫长。今年4月份前,为备战2025年陕西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他和学生连轴转了1个多月,忙到深夜成为常态,整整1个多月没回过家。
“妻子忙起来,接不了孩子是常事。”刘武提起,上小学的孩子要自己步行半小时回家,起初总是担心,后来也慢慢释怀。“没办法啊。”刘武眼眶微红,却还是宽慰道,“现在娃能自己下楼过马路买日用品,也敢骑车出门,慢慢长大了,也是种历练。”
最让人揪心的是去年——他支教的第一年,孩子不小心摔倒,两颗门牙磕到路沿上,当时直接磕断了。“妻子急得打电话,我只能让她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刘武回忆时声音发沉,当时他手上还有工作,一时走不开。
后来,断牙没找着,鄠邑区医院建议去西安大医院,最后给孩子补了两颗仿真牙,一年多过去,不细看几乎看不出异样,只是医生叮嘱不能啃硬骨头。
心怀大爱,燃烧奉献,一束微光渐成斑斓;眼中有光,点亮希望,满目繁星共赴璀璨——这正是刘武在山阳职教中心的真实写照。
刘武表示,这段宝贵的支教经历是他人生中难忘的教育实践课。未来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会铭记初心,持续关注、助力山阳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