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浓亦淡绘春秋
文章字数:3286







当81岁的朱耀岚拿起画笔,这支笔,便如一叶小舟,在手腕的起落间起航,它将邂逅哪些风景,又在哪里停靠,旁人无从得知。
朱耀岚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年轮。窗外树影缓缓移动,她却浑然不觉,仿佛天地间只余眼前这一方画纸,任她尽情挥洒,描绘内心深处的点滴美好。
朱耀岚原是山阳中学的一名教师,临近退休时,她发现了心中所爱,从零开始自学绘画,在墨香氤氲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有句古话叫人过三十不学艺,朱耀岚说,她用亲身经历验证了这句话并不成立,只要愿意,人生就没有太晚的开始。
求职之路多磨难
1945年农历正月初四,朱耀岚出生于山阳县漫川关镇一个盐商家庭,漫川关地处陕鄂边界,当地人习惯与湖北、江苏等地人联姻,江南的文化风韵也随之带到了这里。
小时候,朱耀岚常在街上看到一些老人做刺绣,她好奇地站在旁边细心观察,时间久了,也模仿这些人绣门帘,并请她们予以指导,由此种下了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
命运弄人,青年时期的朱耀岚经历了一连串坎坷与磨难。1964年,报考商县师范学校,阴差阳错将她改录为山阳中学高67级学生。当年,商洛地区举办中学生运动会,朱耀岚入选山阳代表队,参加了女子800米赛跑,一举打破商洛纪录,很长一段时间被人说道。
1968年,朱耀岚以知青身份下放到漫川关镇闫家店生产队参加劳动,劳动之余,她发挥自己会唱会跳的天分,积极编排文艺节目,为那段暗淡的时光带来了些许欢乐。
1970年,全县从知识青年中招工,漫川公社推荐了表现优异的朱耀岚,本以为迎来了出头之日,谁知一个偶然事件使其化为泡影。当时,她的招工审批表由未婚夫李基山代为填写,结果被闫家店民兵连连长偶然撞见,就向公社党委汇报说她立场不坚定,招工名额就这样被取消了。
1971秋,朱耀岚被招收为公办代理教师,派往马家店乡磨石岭村任教。学校只有她一个教师,20多个学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她买来毛线做成一个大毛球,供学生在课外玩耍。1972年春,县上推荐220名学生在山阳师范培训,结束后本有望转为公办教师,然而朱耀岚再次失之交臂。1975年7月,县教育系统有一个招工转正名额,但因年龄超了一个月,朱耀岚又错失了这次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朱耀岚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中学教师转正考试,随后调至山阳中学,先任数学教师,后负责图书管理。
十年蹉跎,令人唏嘘。朱耀岚没有料到,自己的求职之路如此艰难,但她从不放弃,屡次受挫,最终如愿。
清澄于心是荷花
在管理图书期间,朱耀岚认真钻研,大胆改革,将原图书全部按国家图书系列标准化重新编号上架,按时向全校师生开放。1986年她撰写的论文《中学图书工作如何为学生服务》获陕西省图书论文一等奖,1992年撰写的论文《贫困地区图书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获西北五省图书论文三等奖,在文中她提出与村合办图书室,用富余资源支持农村的理念。
闲暇之余,她翻阅了大量的美术资料,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97年,儿子考上大学,没有了家务负担,52岁的她终于有时间拿起画笔。
没有参照物,朱耀岚就从写意画起,一位美术老师批评她:还没学会爬就想走,必须从工笔(花鸟)画起,还借给她一本画册。她边看边琢磨,决定从最熟悉的景物画起,形成个人风格。画什么呢?娴静淡雅的荷花浮现在脑海。
那时,朱耀岚的丈夫李基山怀揣着一份愧疚之情,认为自己曾连累了妻子的求职之路,因此,全力支持她投入绘画创作。到外地出差时,他一有空就找当地书店购买毛笔、宣纸、颜料、画册,一次,他在大连买回了一本画册,仅20页,却囊括了春夏秋冬荷花的不同形态。朱耀岚如获至宝,开始临摹,在县职业中学高级美术教师陈文生的指导下,越画越有劲。
为画好一枝荷花,朱耀岚常去荷塘边观察,对每一个花头的姿态,每一片荷叶的向背反复体味,寻找最佳的表现效果,荷花含苞待放之姿、盛放之态、残荷之形她都了然于心。从立意到动笔起稿反复斟酌,不断校正,直到构图合画理、结构合物理、形式足够美时方能过稿。
设色是花鸟画创作的重要一环,对颜色的运用十分微妙,更多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朱耀岚想起儿时看一个老人描红的场景,慢慢领悟着,把握浓淡相宜的分寸。她发现宣纸容易跑矾,连县中的美术老师都不知如何处理,她苦苦思索,想着既然宣纸上面刷了一层矾,就在跑矾的纸上也刷上一层矾,竟然解决了这个难题。
随着绘画能力的提升,朱耀岚不满足于只画荷花,进而向仕女、山水、动物画进军。有一次,她在买的字画上看到老虎画像,想模仿着画一只,老虎的形态和神韵难以捕捉,反复琢磨后,她决定从骨骼结构入手,逐步细化毛发和眼神。这只上山虎画了4次都没画成,她仍然没有放弃,吃完午饭就开始画,画到忘记了一切,等把老虎画成开门一看,外面天都黑了。这只老虎神态逼真,那数以万计的细毛,根根分明,都是靠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每完成一幅作品,朱耀岚都会退后几步,眯着眼睛细细品味,仿佛在与画中景物对话。后期,她不再局限于模仿,开始让蝴蝶、蜻蜓、螃蟹等小生灵进入画作,为荷花营造了生动的场景,实现了从“学别人”到“表达自己”的跨越。
2010年,朱耀岚被山阳县美协吸收为理事。她的作品曾在商洛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画展中获一等奖并入选面册,《荷趣》获山阳县喜迎党的十八大书画展览特等奖,《娇艳妩媚图》在市离退休干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画展中荣获金奖。此外,山阳县举办的各类展览亦有她的画作展出。
一个家族的精神高地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朱耀岚已到了耄耋之年。风霜蚀刻了她的面庞,却将一片温煦沉淀在眼眸深处。
2004年,朱耀岚因旧疾复发住院,回家休养不到一个月,就开始作画,丈夫劝她不要急,慢慢来,她却说有几幅画还没画完,放在心里搁不下。2008年,更大的病痛袭来,朱耀岚又动了一次手术,从3月19日至12月8日之间化疗6次,受尽折磨,然而,对于绘画的热爱支撑着她苦苦坚持。
2024年,李基山说服妻子,将凝聚了20多年心血的画作出了一本画集,他说:“这本画集,是留给家人、朋友的纪念,也是激励下一代人好学上进的精神财富。”
翻开《朱耀岚画集》,有荷花爆放满池塘的《荷花满池塘》《荷塘娇艳图》,有两朵荷花相亲相爱的《荷花情缘》,有荷香吸引小鸟的《花香诱禽图》《鸟语花香》,有《乐在花丛中》忘记归途的小鸟图画,更有鱼游荷花中的《连年有余》……
抚摩着一幅幅画作,老人娓娓道来:
这幅《荷香图》是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所作的,仅设色就用了18天,是我的处女作;
你看这幅,是在河边看到风吹荷叶的情景,我把风画进了荷花里,所以取名《风荷》;
有一次画荷花时,老伴建议我画只鸟儿进去,说这样看着更生动。画一幅画要用掉大约10根铅笔,每次都是他给我削好铅笔……
朱耀岚的荷花图多以夏天为背景,而夏天是荷花生命繁茂的顶峰。在青褐色花枝、墨色叶子、淡墨色枝条的映衬下,一朵荷花亭亭净植,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荷花的生动有趣与生命的热烈可爱跃然眼前。
山阳中学高级教师郭建贤评价朱耀岚的《荷花图》:“名画家画荷,画出了荷花的山高水远,画出荷的风骨与意境。朱耀岚不是名家,她画的荷花更为家常与亲切,好比荷花就在我们身边,鱼戏莲影,小憩于莲枝上的小鸟,神态灵动,于悠闲中透出生命本真的快意。好比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他也在民间生活,他也有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一面。”
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美术老师陈文生评价称:“朱老师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但她在绘画上有着过人的天分,尽管她所作的仕女山水画算不上上等之作,尚需精进,但她的人品及画品都让我仰而观之,是我等的楷模。”
李基山的学生、山阳县政协原副主席杨前超说:“师母艺术天赋非凡,半路入道绘荷花,画作高古清新、动静明快,读之赏心悦目,其精神值得所有奋进后生学习!”
画如其人,朱耀岚画的不只是荷花,更是阅历,是人生。
李基山说:“她这个性格和荷花很像,优雅、文静、乐观、向上。”
这对夫妻历经风雨,将两个孩子培育成人,孩子们继承了父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各自的奋斗之路上披荆斩棘、各有所成。
阅尽人间沧桑,朱耀岚与丈夫早已将名利看淡,她依然在画,他依然支持,只为守护这一个家族的精神高地,而这份难能可贵的精神,早已在血脉中生根抽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