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随想
文章字数:1286
乙巳年夏日,与一众朋友到了武关,茶余饭后,已近傍晚,应邀攀登少习山。我等拾级而上,但见青绿草木渐次高,西天日暮映山红。缓一口气,抹一把汗,沐一缕风,极目四顾,透过如黛松柏和层层绿波,见山岭起承转合,崖高如墙,谷深似渊,撇捺勾连之势犹如“少”字形状。忽然想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远古年代,“习”氏部族不就繁衍于此么!山势脉络之“少”与姓氏之“习”二字结合,不就是少习山称谓的来历吗?
《左传·哀公四年》中“将通于少习以听命”一句,是说公元前491年,楚晋争雄,楚军屯兵少习山休养生息,伺机出征。由此可见,少习山自古就是驻兵存粮、藏器待战之战略要地。楚国坐拥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军事实力强大,势力扩大,威胁到晋国。楚国依托少习山构筑城墙,名曰“少习关”。春秋群雄争霸,战国七强并立。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离间了以楚怀王为首的合纵攻秦之盟。后,张仪毁约,楚怀王怒而攻秦。楚国兵败丹阳,未得“商於之地”,反失“少习关”。秦国掌控“少习关”后改称“武关”。由是,相传后来武关城东门一直镌刻有“武关”二字,内门匾额也保留着“古少习关”四字。
显然,少习关就是武关,武关就是少习关。
夜幕降临,这才随友人转身下山。眼下,武关民居、学校等建筑聚散不定,开合有致,既有搭积木似的拥挤处,也有信手撒豆似的松散地。葵花盛开的一处景观园,曲径回环似线,游人漫步如蚁。猛然,路边的太阳能灯亮起,一盏一盏地从山下连接到了山上。借光远眺的刹那间,从少习山延展南去的塬地就像一把剑,锐锋芒刺指向南,双刃寒光逼东西。不知是剑逼水退,还是河水砺剑,反正,武关河是拐着大弯儿,流成了偌大的半月形状。噢,那不就是滋润少习山的薄云浓雾的来处吗?那不也是武关的护城河吗?
回想这一天,我们从武关河的下游溯源往上,一路品味毛坪的茶,观赏段湾的景,见识栗子坪的“布达拉宫”和黑龙潭里的大鲵、水獭、斑嘴鸭等珍稀水生物与鱼群共戏……边走边看边听,方知千回百转百余里的武关河发源于蟒岭。蟒岭是丹江与洛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关河从庾岭、峦庄一带的山隙峡谷走来,吸纳地脉水汽,汇入峡河、桃坪河、赵川河、铁河等支流后,愈加充盈,到少习山下忽就山环水绕。有缘的山和水从不分离,无缘的人和神,即使擦肩而过也形同路人。胜塞武关,胜在少习山,也胜在武关河。历史上,无论哪路诸侯,也无论东出还是西进,皆水陆并进。步骑将士行走河岸峭壁不易,水军撑船绕行,逐浪冲滩更是艰难。这样,山峻水险的武关便如秦楚咽喉,似关中锁钥。王侯皆知:得武关者得关中,得关中者得天下。所以,武关的狼烟,武关的血火,武关的战争曾是一幅又一幅既壮烈又凄美的画面。
一年复一年,千载又千载。
刀剑争鸣的历史已经远去,但巍巍少习山、滔滔武关河依然生生不息,活力无限。省级古城遗址保护地、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武关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个闪亮的招牌,赋予武关更多的文化内涵。目下,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综合发展中,其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生态修复悄然展开。未来,武关必将承载厚重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
《左传·哀公四年》中“将通于少习以听命”一句,是说公元前491年,楚晋争雄,楚军屯兵少习山休养生息,伺机出征。由此可见,少习山自古就是驻兵存粮、藏器待战之战略要地。楚国坐拥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军事实力强大,势力扩大,威胁到晋国。楚国依托少习山构筑城墙,名曰“少习关”。春秋群雄争霸,战国七强并立。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离间了以楚怀王为首的合纵攻秦之盟。后,张仪毁约,楚怀王怒而攻秦。楚国兵败丹阳,未得“商於之地”,反失“少习关”。秦国掌控“少习关”后改称“武关”。由是,相传后来武关城东门一直镌刻有“武关”二字,内门匾额也保留着“古少习关”四字。
显然,少习关就是武关,武关就是少习关。
夜幕降临,这才随友人转身下山。眼下,武关民居、学校等建筑聚散不定,开合有致,既有搭积木似的拥挤处,也有信手撒豆似的松散地。葵花盛开的一处景观园,曲径回环似线,游人漫步如蚁。猛然,路边的太阳能灯亮起,一盏一盏地从山下连接到了山上。借光远眺的刹那间,从少习山延展南去的塬地就像一把剑,锐锋芒刺指向南,双刃寒光逼东西。不知是剑逼水退,还是河水砺剑,反正,武关河是拐着大弯儿,流成了偌大的半月形状。噢,那不就是滋润少习山的薄云浓雾的来处吗?那不也是武关的护城河吗?
回想这一天,我们从武关河的下游溯源往上,一路品味毛坪的茶,观赏段湾的景,见识栗子坪的“布达拉宫”和黑龙潭里的大鲵、水獭、斑嘴鸭等珍稀水生物与鱼群共戏……边走边看边听,方知千回百转百余里的武关河发源于蟒岭。蟒岭是丹江与洛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关河从庾岭、峦庄一带的山隙峡谷走来,吸纳地脉水汽,汇入峡河、桃坪河、赵川河、铁河等支流后,愈加充盈,到少习山下忽就山环水绕。有缘的山和水从不分离,无缘的人和神,即使擦肩而过也形同路人。胜塞武关,胜在少习山,也胜在武关河。历史上,无论哪路诸侯,也无论东出还是西进,皆水陆并进。步骑将士行走河岸峭壁不易,水军撑船绕行,逐浪冲滩更是艰难。这样,山峻水险的武关便如秦楚咽喉,似关中锁钥。王侯皆知:得武关者得关中,得关中者得天下。所以,武关的狼烟,武关的血火,武关的战争曾是一幅又一幅既壮烈又凄美的画面。
一年复一年,千载又千载。
刀剑争鸣的历史已经远去,但巍巍少习山、滔滔武关河依然生生不息,活力无限。省级古城遗址保护地、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武关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个闪亮的招牌,赋予武关更多的文化内涵。目下,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综合发展中,其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生态修复悄然展开。未来,武关必将承载厚重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