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本报通讯员 宋选源
文章字数:1184
  在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村民常说:“有事儿找村里,准没错!”这句朴实的认可,背后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行动,写就的民生答卷。从田埂上的诉求到家门口的难题,从产业发展的瓶颈到生活保障的细节,每一件群众念叨的事,在这里都能得到温暖回应、扎实解决。
  院落板凳会听民声诉求
  “现在一下雨就提心吊胆,生怕泥石流冲下来,晚上都睡不着觉”“想种香菇,可不知道咋买菌种,怎么科学管理”……每周三的院落板凳会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把心里的事儿摊开说。党支部书记程永鹏带着干部们,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生怕漏了哪一条。
  这些记在本子上的事,很快就会变成“行动清单”。有村民反映自来水的压力不够,影响其正常用水,村里立即安排管水员去查看管道维修,解决了实际问题;就连谁家屋顶漏雨、谁家孩子上学需要证明,干部也会盯着办到底。今年以来,院落会收集的18条诉求,已解决17条,剩下的一条也定下了完工日期,进度贴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公示栏上,村民随时能看、能问。
  田间调解队解矛盾纠纷
  “以前为了半分地,两家人能几年不说话,现在干部来了,当天就能把事儿说开。”说起村里的矛盾调解,村民刘增有深有感触。胜利村组建了一支由村“两委”、老党员、驻村工作队和法律顾问组成的田间调解队,哪里有纠纷,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在玉米地边量边界,在果园里劝和睦,在屋檐下讲情理。
  今年春天,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起了争执,眼看要动手,调解队立即赶到现场,一边用卷尺量尺寸,一边说“远亲不如近邻”的理,最后两户不仅握手言和,还一起修了条共用的排水沟。截至目前,村里已调解邻里纠纷、产业合作矛盾18起,化解率100%。“不是靠嗓门大,是靠真心换真心。”调解队成员、老党员王大爷说,“矛盾解开了,大家才能一门心思往前奔。”
  产业护航队促致富增收
  “工作队帮咱村盘活了闲置大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预计人均年收入1.5万元!”脱贫户邓宗平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柞水县委办驻村工作队驻村后,没搞“花架子”,而是盯着“村民能赚钱”使劲:经过实地考察、反复论证成功盘活闲置大棚,引入香菇种植技术。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到大棚就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还成功争取到江苏帅丰集团捐赠的5000尾鲈鱼苗和250千克养殖饲料,并获得专业养殖技术指导。
  生活上的难题,村里也从不“等靠要”。今年,为已纳入监测户1户6人办了低保,同时还申请了防返贫保险、医疗二次救助和“雨露计划”。“谢谢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娃的病情已经好转,现在能去上学,我干活就有劲儿!”村民殷远平的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胜利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一件件关乎柴米油盐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的件件落实,让村民的心里越来越亮堂,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正如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那句标语:“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工作无止境”,这就是胜利村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