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文章字数:889
本报讯 (记者 李小龙)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基础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市通过课程筑基,夯实科学教育主阵地,全力推动中小学科学类课程高质量实施,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每周2至3课时、初中学段每周2至4课时、高中学段每周3至5课时,确保科学教育“有课可上、有质可保”。镇安县、山阳中学等1县6校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形成区域辐射引领效应。通过活动赋能,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以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与商洛学院、市中心医院、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涵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的科普宣讲,举办414名中小学生同台竞技的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与市科协联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科幻画比赛,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强师提质,锻造科教融合主力军,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全市设立9个分课堂,共计培训县区教育局局长、教育督学、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和骨干教师614人。近年来,累计选派250多名科学骨干教师参加国省培训,开展市级中小学科学、实验装备、信息技术专题培训500多人次,科学教育水平逐步提升。
此外,我市还持续深化示范引领,广泛动员各县区、各学校积极申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充分发挥全国实验区实验校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优秀案例与先进经验推广至全市,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强化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学教育师资结构,配足配齐科学教师,探索设立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选派优秀科学教师外出学习,邀请高校知名专家、一线科研人员来商授课;鼓励科学、信息技术、生物等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科研队伍,设立专项课题,共同开发融合课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交叉提升。优化资源配置,联合建立科技实验室、研学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优质资源供给,提升科技馆、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放力度,提升现有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高质量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赛事,以科普教育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我市通过课程筑基,夯实科学教育主阵地,全力推动中小学科学类课程高质量实施,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每周2至3课时、初中学段每周2至4课时、高中学段每周3至5课时,确保科学教育“有课可上、有质可保”。镇安县、山阳中学等1县6校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形成区域辐射引领效应。通过活动赋能,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以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与商洛学院、市中心医院、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涵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的科普宣讲,举办414名中小学生同台竞技的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与市科协联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科幻画比赛,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强师提质,锻造科教融合主力军,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全市设立9个分课堂,共计培训县区教育局局长、教育督学、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和骨干教师614人。近年来,累计选派250多名科学骨干教师参加国省培训,开展市级中小学科学、实验装备、信息技术专题培训500多人次,科学教育水平逐步提升。
此外,我市还持续深化示范引领,广泛动员各县区、各学校积极申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充分发挥全国实验区实验校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优秀案例与先进经验推广至全市,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强化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学教育师资结构,配足配齐科学教师,探索设立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选派优秀科学教师外出学习,邀请高校知名专家、一线科研人员来商授课;鼓励科学、信息技术、生物等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科研队伍,设立专项课题,共同开发融合课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交叉提升。优化资源配置,联合建立科技实验室、研学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优质资源供给,提升科技馆、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放力度,提升现有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高质量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赛事,以科普教育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