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教育星火 践行育人使命
文章字数:2962
本报见习记者 王一功 记者 党率航 谢 非
“柞水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心也会一直牵挂着柞水的孩子们。”7月,当李献军带着充满秦岭记忆的行囊回到固城湖畔,内心依旧不舍。
虽然帮扶期已满,但在李献军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在柞水中学那些伏案疾书的专注、互助共进的温情以及眼底不熄的火焰。
在秦岭深处的3年时光,他手捧教育之火,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孩子的未来。
初到柞水:从“初来乍到”到“了如指掌”
时间拨回到2022年7月。当时,李献军作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的一员,从南京市高淳区来到商洛市柞水县,担任柞水中学校长。
初到柞水,李献军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怀着满腔热情,决心用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秦岭;又深感责任重大,毕竟跨越山海来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北方的孩子,而自己负责帮扶的柞水中学是当地唯一的重点高中,承载着全县人民的希望。一想到这些,他顿感肩头的担子更加沉重。
为此,李献军为自己制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学校的重点本科上线率,二是提高本科录取率。他始终认为,通过提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把教育惠民与民生幸福结合起来,才能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为尽快适应新岗位、新角色,李献军全面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从深入了解中寻找学校发展的方向。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听课、做笔记、召开座谈会,遍访全校所有班级,并与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主要任课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摸清了学校的“底子”,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因地制宜:从“队伍松散”到“集体蜕变”
在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李献军找到了柞水中学的发展方向:这里不缺勤奋的学生,也不缺敬业的老师,缺的是适合县中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在秦岭深处,输进当地教育“基因库”?这是摆在李献军面前的首要问题。
李献军坚持“因地制宜、主动生长”的帮扶主张,既要立足本土实际,又要激发内生动力。他提出“强校必强师,强师必强校”的理念,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而学校的提升又能反哺教师成长。为此,他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推进、理念引领、实践落地,手把手带领学校教师参与改革实践,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他推动形成《柞水中学教师宣言》,极大地提振了教师的精气神;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重构教研模式;依托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4类课型,分层推进,兼顾知识广度与思维高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南京2018年就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我们相信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可以推进柞水中学的课改工作,所以我们为柞水中学的老师制定了教师结对帮扶和‘1+N’教师沙龙活动,以此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李献军说,“1+N”教师沙龙活动不仅可以让“1”位名师带动“N”位年轻教师在学术沙龙活动中一同对学科、课堂进行深入研究,让课堂和学科优势资源得到合理的释放,还可以让新教师接受优秀老教师师德师风的熏陶。
此外,帮扶团队还通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评比评选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2022年下半年,柞水中学2位教师获得省级赛课一等奖的好成绩,获评陕西省教学能手;2023年上半年,学校又有3位教师获评商洛市教学能手,其中2位教师代表商洛市参加省级教学能手的评选。
改革破局:从“机械灌输”到“生本课堂”
李献军通过走访交流发现,过去柞水中学的课堂模式是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机械灌输”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授课也很累。他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将南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一种“生本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更多交到学生的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李献军的带领下,帮扶团队将南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与柞水中学的孝义文化深度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体与拓展活动,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首创“新闻早点”,让学生两耳闻遍天下事;由学生主导开展“德育一刻钟”,夯实学生成长底色;“每周一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校长面对面”引导学生拥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同时,他抓住高考综合改革契机,提出归还学生思维权、动手权、话语权、归纳总结权,创造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致力构建有适合度、精准度、广度、高度、厚度、温度的“六度”课堂,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李献军提倡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他常常对教师说:“让学生在课前把预习做好,学生便对自己学习的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根据学生预习之后的反馈进行授课,我们更能有的放矢。”他还鼓励教师讲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时,不能只是讲授枯燥的知识点,而要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走出课堂进行实践等生动直观方式,把知识点后的原理向学生讲透彻。“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出发,用时尚有趣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这才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关键。”李献军说。
“生本课堂”带来的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学生人格的舒展。李献军提倡在课堂中多使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三到五人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时还会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火花在此刻产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随之产生,学生也从“沉默接受”转变为“自信表达”。有学生曾这样分享自己上台展示交流后的感受:“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得手心冒汗,在组员的鼓励下我完成了演讲。现在我能主动参与辩论,甚至策划班级活动,我克服了胆怯,变得更自信了。”
点燃心灵:从“满足需求”到“唤醒成长”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这是李献军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温暖的引路人。柞水地处山区,不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积极联系高淳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部分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他耐心开导,使他们重新找到教育热情;对于年轻教师,他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令李献军印象最深的学生是小邓,“他读书很刻苦,成绩拔尖,就是家里太难了。”李献军口中的“难”,是压在小邓家的千斤重担:母亲高位截瘫常年卧床,弟弟正在上初中,父亲边务农边照料家中,家庭十分拮据。李献军第一时间将小邓家的困境反映给了千里之外的高淳区,高淳区工商联迅速响应,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学校尽心尽力关怀,一股股暖流汇聚成支撑小邓一家逆流而上的力量。最终在当年高考中,小邓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
3年倾力帮扶,柞水中学实现了从硬件设施到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新建省级“名师工作站”1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10个、教研平台9个,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0余名;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98%以上,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从帮扶前的7人提升至2025年的44人;2025年高考特控线上线率达63.17%,比帮扶前提高了32.87个百分点……李献军个人也先后获得县(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校(园)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只是做了教育工作者该做的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属于我们全体师生。”面对多方赞誉,李献军始终保持着平和谦逊的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教育工作,用江南的教育智慧点亮秦岭深处的教育星火,让“诗和远方”在这片山坳里生根发芽。
“柞水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心也会一直牵挂着柞水的孩子们。”7月,当李献军带着充满秦岭记忆的行囊回到固城湖畔,内心依旧不舍。
虽然帮扶期已满,但在李献军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在柞水中学那些伏案疾书的专注、互助共进的温情以及眼底不熄的火焰。
在秦岭深处的3年时光,他手捧教育之火,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孩子的未来。
初到柞水:从“初来乍到”到“了如指掌”
时间拨回到2022年7月。当时,李献军作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的一员,从南京市高淳区来到商洛市柞水县,担任柞水中学校长。
初到柞水,李献军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怀着满腔热情,决心用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秦岭;又深感责任重大,毕竟跨越山海来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北方的孩子,而自己负责帮扶的柞水中学是当地唯一的重点高中,承载着全县人民的希望。一想到这些,他顿感肩头的担子更加沉重。
为此,李献军为自己制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学校的重点本科上线率,二是提高本科录取率。他始终认为,通过提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把教育惠民与民生幸福结合起来,才能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为尽快适应新岗位、新角色,李献军全面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从深入了解中寻找学校发展的方向。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听课、做笔记、召开座谈会,遍访全校所有班级,并与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主要任课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摸清了学校的“底子”,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因地制宜:从“队伍松散”到“集体蜕变”
在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李献军找到了柞水中学的发展方向:这里不缺勤奋的学生,也不缺敬业的老师,缺的是适合县中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在秦岭深处,输进当地教育“基因库”?这是摆在李献军面前的首要问题。
李献军坚持“因地制宜、主动生长”的帮扶主张,既要立足本土实际,又要激发内生动力。他提出“强校必强师,强师必强校”的理念,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而学校的提升又能反哺教师成长。为此,他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推进、理念引领、实践落地,手把手带领学校教师参与改革实践,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他推动形成《柞水中学教师宣言》,极大地提振了教师的精气神;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重构教研模式;依托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4类课型,分层推进,兼顾知识广度与思维高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南京2018年就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我们相信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可以推进柞水中学的课改工作,所以我们为柞水中学的老师制定了教师结对帮扶和‘1+N’教师沙龙活动,以此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李献军说,“1+N”教师沙龙活动不仅可以让“1”位名师带动“N”位年轻教师在学术沙龙活动中一同对学科、课堂进行深入研究,让课堂和学科优势资源得到合理的释放,还可以让新教师接受优秀老教师师德师风的熏陶。
此外,帮扶团队还通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评比评选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2022年下半年,柞水中学2位教师获得省级赛课一等奖的好成绩,获评陕西省教学能手;2023年上半年,学校又有3位教师获评商洛市教学能手,其中2位教师代表商洛市参加省级教学能手的评选。
改革破局:从“机械灌输”到“生本课堂”
李献军通过走访交流发现,过去柞水中学的课堂模式是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机械灌输”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授课也很累。他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将南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一种“生本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更多交到学生的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李献军的带领下,帮扶团队将南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与柞水中学的孝义文化深度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体与拓展活动,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首创“新闻早点”,让学生两耳闻遍天下事;由学生主导开展“德育一刻钟”,夯实学生成长底色;“每周一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校长面对面”引导学生拥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同时,他抓住高考综合改革契机,提出归还学生思维权、动手权、话语权、归纳总结权,创造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致力构建有适合度、精准度、广度、高度、厚度、温度的“六度”课堂,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李献军提倡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他常常对教师说:“让学生在课前把预习做好,学生便对自己学习的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根据学生预习之后的反馈进行授课,我们更能有的放矢。”他还鼓励教师讲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时,不能只是讲授枯燥的知识点,而要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走出课堂进行实践等生动直观方式,把知识点后的原理向学生讲透彻。“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出发,用时尚有趣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这才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关键。”李献军说。
“生本课堂”带来的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学生人格的舒展。李献军提倡在课堂中多使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三到五人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时还会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火花在此刻产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随之产生,学生也从“沉默接受”转变为“自信表达”。有学生曾这样分享自己上台展示交流后的感受:“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得手心冒汗,在组员的鼓励下我完成了演讲。现在我能主动参与辩论,甚至策划班级活动,我克服了胆怯,变得更自信了。”
点燃心灵:从“满足需求”到“唤醒成长”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这是李献军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温暖的引路人。柞水地处山区,不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积极联系高淳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部分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他耐心开导,使他们重新找到教育热情;对于年轻教师,他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令李献军印象最深的学生是小邓,“他读书很刻苦,成绩拔尖,就是家里太难了。”李献军口中的“难”,是压在小邓家的千斤重担:母亲高位截瘫常年卧床,弟弟正在上初中,父亲边务农边照料家中,家庭十分拮据。李献军第一时间将小邓家的困境反映给了千里之外的高淳区,高淳区工商联迅速响应,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学校尽心尽力关怀,一股股暖流汇聚成支撑小邓一家逆流而上的力量。最终在当年高考中,小邓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
3年倾力帮扶,柞水中学实现了从硬件设施到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新建省级“名师工作站”1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10个、教研平台9个,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0余名;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98%以上,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从帮扶前的7人提升至2025年的44人;2025年高考特控线上线率达63.17%,比帮扶前提高了32.87个百分点……李献军个人也先后获得县(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校(园)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只是做了教育工作者该做的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属于我们全体师生。”面对多方赞誉,李献军始终保持着平和谦逊的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教育工作,用江南的教育智慧点亮秦岭深处的教育星火,让“诗和远方”在这片山坳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