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饺子里的沸腾人生
文章字数:1168

在秦岭小镇竹林关的街角,藏着一家宝藏饺子馆,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虽远离城市,却因独特的味道吸引着八方来客。
作为秦楚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竹林关曾经是南来北往商旅的歇脚处,而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成为商於古道上的温暖所在。据《丹凤县志》记载,竹林关饺子技艺可溯至明清时期,乾隆年间已有“饺香十里”的记载。因而,这个不大的镇子上就有十几家饺子店,而吉祥饺子馆更是其中的翘楚。
创始人刘新华今年50岁,20世纪90年代初,年轻的她曾卖过米线,一卖就是多年。后来,为了生二胎她一度关停了米线摊。孩子慢慢长大,刘新华却陷入对未来的迷茫,一位母亲总是不愿意远离孩子。正当她打算重新支摊卖小吃时,小叔刘兴荣一句“开个饺子馆吧”惊醒了她。在她记忆里,每逢竹林关大集,那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每每引起她的驻足,开个饺子馆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说干就干,在家人的支持下,刘新华的饺子馆正式开业了。然而一开始,因为没有特色,生意一直没有起色。为此,在当厨师的妹夫指导下,刘新华开始改良饺子配方,最终做出了如今备受欢迎的口味。
她的饺子没有其他的花样,一年四季只有两种馅儿,一种是萝卜大肉馅儿,一种是素馅。萝卜大肉馅儿是经典款,而素馅则是随缘,有时候是韭菜鸡蛋,有时候是荠菜鸡蛋,有时候是槐花鸡蛋。荠菜和槐花都是春天收集而来的。
春天,附近村民将采摘的荠菜送到刘新华这里,每公斤卖4元钱,槐花开了又将槐花送到这里。刘新华每年收购3000公斤左右荠菜、200多公斤槐花,经过制作保留了鲜香,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尝上这口“春天的味道”。
除了这碗劲道、鲜香的饺子,秘制红油蘸料可谓是点睛之笔,尝上一口唇齿留香,而这也是刘新华饺子的秘密武器。为了这口香,刘新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经过3年上百种配比的尝试后,用兴平辣椒配18味香料熬制的红油蘸水成就了刘新华和她的饺子馆,也让商於古道的面食智慧在铁锅中得以重生。
“7·23”洪水后,竹林关这座秦岭小镇在文旅方面迎来了新机遇,让“一朵桃花”激活了全域经济链,也让刘新华和她的饺子馆火爆出圈,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
来自西安的李明伟就是其中一位常客,第一次吃的时候是桃花节期间,经过别人介绍他前来品尝,没想到整整等了一个小时才吃上,当时已经等得不耐烦的李明伟吃上第一口饺子后感叹:“这一个小时值了。”随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来竹林关,吃一碗刘新华的饺子。
对于在外游子来说,刘新华的饺子更成为一种“乡愁”符号。在外地打工的刘强每次回家第一顿饭就是和家人一起来吃顿饺子,每次出门的时候也会带上一些,分享给外地的朋友,看着朋友吃得喷香,刘强也感到与有荣焉。
有人建议刘新华开分店,她却摆摆手说:“机器包的饺子没有筋骨,冷冻的饺子没有灵魂。”面对电商平台的橄榄枝,她笑称:“饺子要趁热吃,凉了就散了精气神。”对她来说,一家小店、一口锅、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