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店坊河村:小香菇成大产业
本报通讯员 崔海飞 何 昕 刘 明
文章字数:1128
工作人员查看香菇菌丝萌发情况

  产业振兴始终是驱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商南县赵川镇店坊河村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小香菇”培育成富民兴村的“大产业”,以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书写了一篇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篇章。
  8月5日,在店坊河村的香菇种植基地,一座座大棚里菌棒整齐摆放在架上,静待菌丝萌发。在基地对面的菌种场——商南县瑞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工人正井然有序地进行拌料、装袋、灭菌、冷却、养菌、接种等全流程标准化作业。机械的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产图景,成为当地“产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菌种接种车间,今年44岁的叶梅芳正熟练地在无菌箱进行灵芝密环菌消毒。她笑着说:“在这儿上班比较方便,离家里近,可以接送小孩,照顾老人和做饭都不耽误,上班每天工资保底100元,多的计件付酬。”
  商南县瑞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长青是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他介绍,在辽宁农科院学习时,了解到传统固体菌种生产周期长、污染率高,而液态菌种通过无菌发酵技术,能使菌丝萌发速度提高30%—50%,污染率降低至3%以下。
  “使用液态菌种后,每万袋菌棒可节省成本1000元,增产鲜菇500公斤,增收2000元以上。”汪长青说。目前,合作社年产香菇、天麻、灵芝等高品质菌种50余万公斤,产品不仅供县内各镇种植户使用,还辐射周边各县,远销湖北、四川、河南等地,深受市场认可。
  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确保农户的利益。同时,实行保底收益和入股分红制度,农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年底根据合作社的盈利情况进行分红,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还通过“技术培训+就业帮扶”模式,让农户掌握现代化种植技能,60余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这几年,店坊河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形式发展香菇产业,流转土地15亩,先后建起大棚35个,带动了80余户村民年种植香菇200万袋,辐射带动全村170余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百万袋食用菌种植产业带。我们按照‘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配套为先导’的发展理念,立足村情实际,将香菇产业列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坚持党支部领路、产业铺路、群众致富的发展理念,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店坊河村党支部书记党金耀说。
  从菌棒培育到规模种植,从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食用菌种植犹如强劲引擎,驱动着店坊河村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如今的店坊河村,不仅以香菇飘香绘就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更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好愿景大步迈进,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