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暖心回访
文章字数:1220
本报记者 南玺 见习记者 刘佳乐
骄阳似火,暑气蒸腾。连日来,山阳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踏上了一条特殊的送关爱之路,回访慰问返乡流浪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开展救助,让这份爱直抵人心。
7月16日清晨,山阳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和城关街道社保站、张家垣村的干部来到返乡的张龙家里。
“是救助站的同志吗?”门开了,张龙的母亲探出头,看到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眼睛一下子亮了。屋里,20多岁的张龙正坐在小板凳上摆弄着一根绳子,听到动静,他抬起头咧开嘴笑着。
“娃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记不住事儿。”母亲的声音有些发颤,“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领导对我们家的关心和帮助。娃走失好几次都是救助站、派出所、好心人帮忙送回来的,村委会还为我们家申请了低保,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工作人员递过米、面和防暑药品,拉着老人的手说:“李阿姨,您放心,政策越来越好,有啥难处尽管开口。”老人抹了把眼角,起身要去院子里摘黄瓜,被工作人员拦住了。
离开张龙家,车子在正午的阳光下疾驰。伍竹园社区的尹加有家在巷子深处,工作人员走到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咳嗽声,里屋的药味混着艾草香飘出来。尹加有的妻子看见工作人员,立马掀开门帘打招呼。
早年间,尹加有因一次煤气中毒导致大脑受损,后又患上严重肾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好在社区已为我们家申请了低保,给老尹申报了残疾补贴,我们都享受养老补贴,基本生活有保障。因为享受低保,看病时医疗报销比例也很高。”尹加有妻子的手背上虽然布满针眼,却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窗台上的太阳花正开得热烈。
7月17日下午,在南宽坪镇区域敬老院的梧桐树下,轮椅上的黄运华正努力把右腿抬起来。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他转过头,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黄大哥,我们来看你了!”工作人员刚走过去,黄运华用尽力气撑着扶手,竟然慢慢站了起来,让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3个月前刚被送到敬老院时,他因为脑出血后遗症,全身只有左手能微微动弹。
黄运华是板岩镇人,多年流浪在外。2025年3月,他在西安因突发脑出血倒地,被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并送医,通过一段时间的救治,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处于瘫痪全失能状态,需要长期康复治疗。
为妥善安置黄运华,山阳县救助管理站多次与上级主管部门、其户籍地镇村工作人员沟通协商,最终将他安置在南宽坪区域敬老院。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护下,黄运华身体渐渐好转,如今能坐轮椅、能站立、左手能灵活活动、右手也慢慢能动了。他激动地说:“我一定坚持锻炼,尽快恢复,尽可能减少照料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目前,黄运华残疾鉴定及特困供养申请也正在办理中。
近年来,山阳县救助管理站的“1+3+N”模式像一张细密的网,让234名流浪人员不只被送回家,如今还过得好。
截至目前,这场回访已经走遍9个镇(街道)的20个村(社区),22名曾漂泊在外的人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回访还在继续,那些被汗水浸湿的制服、被烈日晒黑的脸庞和一双双紧握在一起的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有人用责任与温情,为需要的人撑起了一片天。
骄阳似火,暑气蒸腾。连日来,山阳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踏上了一条特殊的送关爱之路,回访慰问返乡流浪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开展救助,让这份爱直抵人心。
7月16日清晨,山阳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和城关街道社保站、张家垣村的干部来到返乡的张龙家里。
“是救助站的同志吗?”门开了,张龙的母亲探出头,看到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眼睛一下子亮了。屋里,20多岁的张龙正坐在小板凳上摆弄着一根绳子,听到动静,他抬起头咧开嘴笑着。
“娃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记不住事儿。”母亲的声音有些发颤,“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领导对我们家的关心和帮助。娃走失好几次都是救助站、派出所、好心人帮忙送回来的,村委会还为我们家申请了低保,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工作人员递过米、面和防暑药品,拉着老人的手说:“李阿姨,您放心,政策越来越好,有啥难处尽管开口。”老人抹了把眼角,起身要去院子里摘黄瓜,被工作人员拦住了。
离开张龙家,车子在正午的阳光下疾驰。伍竹园社区的尹加有家在巷子深处,工作人员走到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咳嗽声,里屋的药味混着艾草香飘出来。尹加有的妻子看见工作人员,立马掀开门帘打招呼。
早年间,尹加有因一次煤气中毒导致大脑受损,后又患上严重肾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好在社区已为我们家申请了低保,给老尹申报了残疾补贴,我们都享受养老补贴,基本生活有保障。因为享受低保,看病时医疗报销比例也很高。”尹加有妻子的手背上虽然布满针眼,却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窗台上的太阳花正开得热烈。
7月17日下午,在南宽坪镇区域敬老院的梧桐树下,轮椅上的黄运华正努力把右腿抬起来。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他转过头,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黄大哥,我们来看你了!”工作人员刚走过去,黄运华用尽力气撑着扶手,竟然慢慢站了起来,让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3个月前刚被送到敬老院时,他因为脑出血后遗症,全身只有左手能微微动弹。
黄运华是板岩镇人,多年流浪在外。2025年3月,他在西安因突发脑出血倒地,被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并送医,通过一段时间的救治,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处于瘫痪全失能状态,需要长期康复治疗。
为妥善安置黄运华,山阳县救助管理站多次与上级主管部门、其户籍地镇村工作人员沟通协商,最终将他安置在南宽坪区域敬老院。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护下,黄运华身体渐渐好转,如今能坐轮椅、能站立、左手能灵活活动、右手也慢慢能动了。他激动地说:“我一定坚持锻炼,尽快恢复,尽可能减少照料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目前,黄运华残疾鉴定及特困供养申请也正在办理中。
近年来,山阳县救助管理站的“1+3+N”模式像一张细密的网,让234名流浪人员不只被送回家,如今还过得好。
截至目前,这场回访已经走遍9个镇(街道)的20个村(社区),22名曾漂泊在外的人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回访还在继续,那些被汗水浸湿的制服、被烈日晒黑的脸庞和一双双紧握在一起的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有人用责任与温情,为需要的人撑起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