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灯火照亮民生暖色
文章字数:1752


8月7日傍晚,华灯初上,丹江水面倒映着两岸璀璨的灯火。在丹凤县江滨北路,一场关于味觉与温情的夜间盛宴正徐徐拉开帷幕。霓虹灯下,100多个摊位整齐排列,摊主的吆喝声与食客的谈笑声交织,铁板上滋滋作响的炒粉、蒸笼里升腾的热气、冰饮杯壁凝结的水珠,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夜经济”画卷。
自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这个占地8亩的夜市,正以最质朴的烟火气,讲述着夜间消费的活力与民生温度的双向奔赴。
晚上7时许,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刘倍嘉轻车熟路地走向“付家小吃”摊位。“老规矩,一份儿牛筋面,一碗米线,加辣!”这位住在附近的熟客笑着说,“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厨房,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总会来这里。”
在排队的人群中,商洛学院学生杨天宇正和放假回来的朋友周奕辰分享着美食心得:“他家的牛筋面真是一绝,劲道十足,每次放假回来都要先来解解馋。”
“夜经济”的活力,不仅在于消费端的火热,更体现在供给端的韧性。在“付家小吃”摊位前,摊主付丹的额头沁着汗珠,手上的动作丝毫不慢。“大家喜欢吃我们家的小吃,我很高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3000元。”他笑着说。
对面的“老司鸡鸡锁骨”摊主杨柳细细算着账:“虽然每天要忙到凌晨,但刨去成本能赚300元,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有了着落。”
不远处,90后摊主何浩正在他的鲜榨橙汁摊前忙碌:“我们这都是从湖北三峡运过来的新鲜橙子,味道特别好!”他边给顾客打包边介绍,晶莹的橙汁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拥有独特酸笋味儿的广西螺蛳粉、飘着浓郁酱香的新疆炒米粉……天南海北的美食与丹凤本地的牛筋面、米线在这里和谐共处,不同地域的味道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美食地图。这些生动丰富的供给,让夜市不仅是美食天堂,更成为创业的沃土。
“以前在马路边摆摊,风吹日晒不说,还影响交通。现在有了固定的地方,水电齐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何浩一边忙着榨汁,一边感慨。夜市建成后,像他这样的流动摊贩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以前在路边的时候,停车特别不方便,有时候为了吃碗面,得把车停到几百米外,再走回来。现在夜市规划得好,不仅有专门的停车位,环境也整洁多了。”刘倍嘉一边享用着牛筋面,一边感慨道。
这些便利和夜市繁荣的背后,是丹凤县政府部门的精心培育与规范管理。2023年,丹凤县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规范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政策遵循。
在夜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协同推进规范化建设,将原先分散的流动摊贩集中安置,统一管理,并针对夜间经济特点,重点完善了基础保障、卫生环保、安全服务三大类配套设施,包括电力配套设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涵盖厨余垃圾专用收集设备、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移动公厕,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治安消防设施建设。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公安部门设置警务室加强治安巡逻,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营造规范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
这些举措既落实了方案中繁荣夜食文化的具体要求,又体现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彰显特色、依法规范”的工作原则。
夜市负责人霍鹏表示:“在规划之初,停车和环境问题就是重点考虑因素。我们联合交警、城管等部门,优化了夜市周边的交通路线,增设了照明、监控等设施,让市民逛得舒心、吃得放心。”
走进夜市,防雨棚整齐划一,地面干净整洁,设有分类垃圾桶和公共厕所。负责夜市卫生的保洁员介绍:“我们每天闭市后会彻底冲洗消杀,确保第二天以最佳状态迎接顾客。”
夜市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舞台,还专门设置了6个公益性岗位。正在夜市门口巡视的安全员李存霞告诉记者:“我50岁了,这个年纪不好找工作,这份工作让我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她的话道出了许多夜市工作者的心声。
“既要烟火气,也要文明范儿。”霍鹏说,如今的江滨北路夜市既保留了夜市特有的热闹氛围,又实现了规范有序运营。在这里,市民可以放心享受美食,摊主能够安心经营生意,真正做到了“热闹而不混乱,繁荣而不失序”。
夜色渐深,人流不减。夜晚10时的夜市依然热闹非凡,食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人们的笑脸在灯光下格外温暖。这里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一座城市温度与活力的生动体现。当最后一缕炊烟融入夜色,丹凤夜市的故事还在继续——它见证着普通人的奋斗与幸福,也记录着小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