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托起山区群众“健康梦”
——记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段宝军
文章字数:2145
  本报记者 马泽平 王江波 见习记者 马 姜
  在秦岭深处的镇安县,一位哮喘老人紧握着吸入剂,向新来的医生抱怨:“这药贵得很,但一点儿用都没有!”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段宝军接过药瓶,请老人演示使用方法。只见老人把喷口随意对着脸按了几下,药物根本没能正确吸入肺部!这个瞬间深深刺痛了段宝军。他意识到,在这群山环绕之地,优质的医疗资源固然稀缺,但比缺医少药更根深蒂固的是健康意识的匮乏和用药习惯的误区。
  2024年6月,作为陕西省人民医院第三批“组团式”帮扶团队的领队,段宝军肩负着重任来到镇安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面对数十万乡亲看病就医的“生命港湾”,他要带来的不仅是医术,更肩负着为这座深山医院重塑筋骨、畅通血脉的使命,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唤醒健康,从“心”开始
  从临床专家到一院之长,角色的转换,首先意味着责任的转换。段宝军深知:帮扶绝非简单复制过往经验,而是要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融入医院发展之中。他脱下白大褂,换上运动鞋,用脚步丈量医院的每个角落。每月雷打不动的行政查房,从门诊大厅到手术室,从病房到药房,流程堵点、设备效率、防控漏洞……他都事无巨细,躬身求解。段宝军并不满足于简单听取汇报,而是走到科室里、走到病床边,与医生、护士面对面交流,边听边记,把一线的“真问题”原汁原味带回会议桌上。
  调研的“药方”很快开出。借鉴省人民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段宝军牵头大刀阔斧修订完善了医疗质量、服务流程、绩效考核等26项核心制度,让医院管理有章可循。他还力主将人文关怀融入诊疗的每一个环节,对重点科室进行环境升级改造,优化就医流程,让冰冷的医疗空间变得温暖且充满人情味。
  然而,医院内部的革新只是起点。镇安县村落分散,交通不便,许多老人存在“小病拖,大病扛”,用药依从性差。段宝军带领团队,将周末和节假日变成了“移动诊室”和“健康课堂”。他们翻山越岭,在田间地头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手把手教他们正确用药,耐心解答健康疑问。短短两个月,足迹遍布10个镇卫生院和8个行政村,惠及2300余人次。与此同时,段宝军还对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与管理指导,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确保帮扶效果能够层层传递、取得实效。
  为降低就医门槛,段宝军创造性地开设“1元钱惠民门诊”:每周固定时间,省级专家坐诊,挂号费仅需1元。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更成为引导“小病早治、大病早防”的健康风向标。截至目前,“1元钱惠民门诊”累计惠及患者2000余人次,有效筑起了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堤坝。
  薪火相传,点亮生命之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段宝军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要为镇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劲旅。作为肿瘤专家,他坚持每周三坐诊,是科室疑难病例的“主心骨”和“总教官”。
  2024年11月,一位60多岁患者肺部发现疑似恶性肿瘤包块,但患者自身患有血液病,身体极差,无法进行常规穿刺确诊。时间紧迫,段宝军凭借丰富经验,在充分沟通并赢得家属信任后,果断实施创新方案——盲吃靶向药。几天后,一直依赖呼吸机的患者成功脱机,生命体征奇迹般平稳。这一决策不仅彰显医者的胆识与担当,更为科室树立了危急时刻科学应变的典范。
  帮扶期间,段宝军精心为每位帮扶专家挑选“徒弟”,通过“师带徒”、跟班学习、外送研修等方式,培养出27名青年骨干。年轻医生石常乐动情地说:“段院长不仅教我们看病,更教我们如何与患者沟通。他的言传身教,是我职业生涯最宝贵的财富!”
  段宝军和帮扶团队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播种机”,一年来硕果累累。接诊门诊患者2563人,组织疑难病例MDT会诊37次,带教手术168人次;开展临床大讲堂56期,培训医务人员近1.8万人次;“线上+线下”邀请省级专家讲座25场;开展填补空白的新技术32项;成功指导建成4个市级重点学科……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托起了镇安县域医疗水平质的飞跃,夯实了山区百姓“大病不出县”的根基。 
  接力奔跑,畅通生命通道
  在提升医院诊疗能力的同时,段宝军还着力构建起一个高效畅通的上下转诊体系。他深知,对于某些急危重症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县级医院与省级医院的无缝衔接至关重要。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镇安县人民医院与陕西省人民医院之间建立了一条守护生命的“绿色通道”。7月19日,从下午6时到晚上10时,短短4个小时内,就有3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这条通道,被火速从镇安转运至省人民医院。当救护车呼啸而至时,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护士早已准备就绪,患者被直接送入手术室,省去了所有中间环节,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这条生命通道,挽救的不仅是一个个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去年,一名5岁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慎从高处跌落,造成肾挫伤,大量血液涌入腹腔,生命一度垂危。镇安县人民医院在进行紧急处理、暂时稳定其生命体征后,将孩子迅速转送至省人民医院。得益于转诊的及时高效,孩子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不仅成功保住了肾脏,也让一个幸福的家庭免于破碎,迎来了新的希望。
  这是一场越过高山的双向奔赴。一头,是省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另一头,是山区群众对健康的殷切期盼。段宝军和他带领的团队就如同一座桥梁,将两者紧紧相连。
  从盛夏到寒冬,从黎明到深夜,段宝军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坚定的步伐践行医者初心,传递关怀与希望,在大山深处书写了“组团式”帮扶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