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明月
文章字数:1805
雨善
陈俊哲的《三秦吟歌》出版,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三秦吟歌》出版前,我有幸读过原稿,印象很深。他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敏感、热忱、担当、求真,极具豪情。这种内化的气质也呈现在他的文字和诗意里,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意味。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从创作状态谈俊哲的诗书“未曾挥毫已自醉”,美学理念上“以性情裹挟诗书之美”,突出了创作中的“真性情”的核心价值。刘炜评先生评俊哲为诗为书为人:“公余雅好文艺,尤嗜书法、诗词。耽书循守正途,师拜巨擘,出入篆隶楷行,渐有自家面目;业诗略晚于书,然矻矻以求,积稿盈箧,技艺日臻娴熟。凡与俊哲交者,莫不嘉其激情洋溢之神采;知其经历者,莫不敬其笃行致远之定力。”
我是棣花苗沟人,俊哲是陈家沟人。苗沟和陈家沟是相邻的两个村子,前些年已合并成了一个村子,叫作陈家沟村。我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认识的。当时我们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坐同桌,睡一个床铺,吃饭、学习形影不离,师范学校毕业后都当了老师。我父亲是邮电所的职员,我在父亲工作的那个县上学考学,毕业后分配在那里一个镇上教书,他在丹凤县城东边一个叫白果的地方教书。当时没有电话,我俩就经常通信,每周一封,谈生活、谈理想、谈追求。那时一个少年与一个少年的思想历程和成长过程,我们大致都经历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满足现状,总想有机会做更大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我们是一个乡村教师,不管将来有多大的抱负,现在得先做好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那时,每周的休息时间只有一天,想见一面也难。
1982年深冬的一个周末,我去白果看他。从我所在的镇子出发,骑着飞鸽牌自行车,穿过县界,穿过棣花镇,穿过县城往东,大致五十多公里。那天是阴天,骑行路上起了风,不久下起大雪,路上还摔了几跤。等到白果的时候,已是夜色苍茫。学校在一所庙宇里,他正一个人在铁皮柴炉子上生火做饭,炉子上架一口本来是平底的,被他用铁勺挖成尖底的小铝锅,黑烟缭绕,这就是他的生活日常。在白果的这个夜里,四周大雪封山,空旷而辽远,说话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我俩一夜未眠,说到天亮。
1983年除夕,我俩是在夜村初中度过的,这是我的单位,也是一座叫元建寺的庙。学校放了寒假,他准备来年参加高考,我准备考进修学校。这是一个不被打扰的所在,说服了家人,我们去街道买了菜,割了几斤猪肉。做除夕饭,我俩都是第一次,学着菜谱上的备料、方法、调味,甚至为了“盐少许”争论量的多少,将炒好的菜放凉了。
后来,我考上了商洛师专进修,他考入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先留校,后从政,足迹遍及陕南陕北和关中诸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又去西藏阿里地区援藏三年。
《三秦吟歌》收入诗歌300余首,以地域分作三块,陕南篇、关中篇、陕北篇,篇中诗作以时间为序编排。收入最早的诗歌是写于2007年2月的《归家》:“月黑山谷寂,故居已久别。窗亮门紧闭,屋是人却非。慈母驾鹤去,游子无家归。”最近的一首是写于2025年4月的《咏胡少杰》:“鹏翎委地困风尘,仄径蜗居寄此身。病骨犹擎千仞志,诗槎直破九霄云。”由此推算,他习诗十五年时间,终成此集,而这300余首,并不是他这些年诗歌创作的全部,应是选集。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咏物言志,写景抒怀,记人咏史,都有一种坦荡赤诚之意,朗然通透之情。这就是他为人的底气、胸襟与格局,为文的一颗拳拳诗心,朗如明月。一诗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大到历史深处的大雁塔、大慈善寺、黄河古渡,小到红帽女工、杜鹃、荷塘,皆为咏史、寄情、寓志之佳作。
2020年10月俊哲与我回了一趟苗沟故居,后填词《遮鹧天·与同学李育善回苗沟访其故居》“溪碧逶迤出远村,楼房夹岸一时新。两轮逐梦挥戈地,卌载同心携手人。开锈锁,启柴门。当年土炕倍温存。阿姨饭好今成古,书案油灯久积尘。”其中“阿姨饭好今成古,书案油灯久积尘。”一句,让我思母泪双流。故地犹在,情满心间,物是人非。
2024年6月,我与友人游历西藏到了普兰县城,普兰的山脉呈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基本特征,干燥苍凉,孔雀河穿城,云朵特别洁白轻盈,蓝天高远,有一种圣洁的暗示,远处能看到灰色的山脊和高高的雪山。电话联系远在关中的俊哲,恰是周末,适逢登山,电话没有打通。俊哲曾在普兰担任过县委副书记。他说过,在援藏初期,通信交通都很艰难,作为县委副书记,因公因私打长途电话,都是需要排队的。现在普兰县城已经建起了办公大楼,普兰机场即将竣工。
那时,他还没有习诗,但我相信,这些经历肯定滋养过他后来的诗心。
陈俊哲的《三秦吟歌》出版,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三秦吟歌》出版前,我有幸读过原稿,印象很深。他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敏感、热忱、担当、求真,极具豪情。这种内化的气质也呈现在他的文字和诗意里,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意味。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从创作状态谈俊哲的诗书“未曾挥毫已自醉”,美学理念上“以性情裹挟诗书之美”,突出了创作中的“真性情”的核心价值。刘炜评先生评俊哲为诗为书为人:“公余雅好文艺,尤嗜书法、诗词。耽书循守正途,师拜巨擘,出入篆隶楷行,渐有自家面目;业诗略晚于书,然矻矻以求,积稿盈箧,技艺日臻娴熟。凡与俊哲交者,莫不嘉其激情洋溢之神采;知其经历者,莫不敬其笃行致远之定力。”
我是棣花苗沟人,俊哲是陈家沟人。苗沟和陈家沟是相邻的两个村子,前些年已合并成了一个村子,叫作陈家沟村。我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认识的。当时我们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坐同桌,睡一个床铺,吃饭、学习形影不离,师范学校毕业后都当了老师。我父亲是邮电所的职员,我在父亲工作的那个县上学考学,毕业后分配在那里一个镇上教书,他在丹凤县城东边一个叫白果的地方教书。当时没有电话,我俩就经常通信,每周一封,谈生活、谈理想、谈追求。那时一个少年与一个少年的思想历程和成长过程,我们大致都经历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满足现状,总想有机会做更大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我们是一个乡村教师,不管将来有多大的抱负,现在得先做好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那时,每周的休息时间只有一天,想见一面也难。
1982年深冬的一个周末,我去白果看他。从我所在的镇子出发,骑着飞鸽牌自行车,穿过县界,穿过棣花镇,穿过县城往东,大致五十多公里。那天是阴天,骑行路上起了风,不久下起大雪,路上还摔了几跤。等到白果的时候,已是夜色苍茫。学校在一所庙宇里,他正一个人在铁皮柴炉子上生火做饭,炉子上架一口本来是平底的,被他用铁勺挖成尖底的小铝锅,黑烟缭绕,这就是他的生活日常。在白果的这个夜里,四周大雪封山,空旷而辽远,说话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我俩一夜未眠,说到天亮。
1983年除夕,我俩是在夜村初中度过的,这是我的单位,也是一座叫元建寺的庙。学校放了寒假,他准备来年参加高考,我准备考进修学校。这是一个不被打扰的所在,说服了家人,我们去街道买了菜,割了几斤猪肉。做除夕饭,我俩都是第一次,学着菜谱上的备料、方法、调味,甚至为了“盐少许”争论量的多少,将炒好的菜放凉了。
后来,我考上了商洛师专进修,他考入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先留校,后从政,足迹遍及陕南陕北和关中诸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又去西藏阿里地区援藏三年。
《三秦吟歌》收入诗歌300余首,以地域分作三块,陕南篇、关中篇、陕北篇,篇中诗作以时间为序编排。收入最早的诗歌是写于2007年2月的《归家》:“月黑山谷寂,故居已久别。窗亮门紧闭,屋是人却非。慈母驾鹤去,游子无家归。”最近的一首是写于2025年4月的《咏胡少杰》:“鹏翎委地困风尘,仄径蜗居寄此身。病骨犹擎千仞志,诗槎直破九霄云。”由此推算,他习诗十五年时间,终成此集,而这300余首,并不是他这些年诗歌创作的全部,应是选集。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咏物言志,写景抒怀,记人咏史,都有一种坦荡赤诚之意,朗然通透之情。这就是他为人的底气、胸襟与格局,为文的一颗拳拳诗心,朗如明月。一诗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大到历史深处的大雁塔、大慈善寺、黄河古渡,小到红帽女工、杜鹃、荷塘,皆为咏史、寄情、寓志之佳作。
2020年10月俊哲与我回了一趟苗沟故居,后填词《遮鹧天·与同学李育善回苗沟访其故居》“溪碧逶迤出远村,楼房夹岸一时新。两轮逐梦挥戈地,卌载同心携手人。开锈锁,启柴门。当年土炕倍温存。阿姨饭好今成古,书案油灯久积尘。”其中“阿姨饭好今成古,书案油灯久积尘。”一句,让我思母泪双流。故地犹在,情满心间,物是人非。
2024年6月,我与友人游历西藏到了普兰县城,普兰的山脉呈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基本特征,干燥苍凉,孔雀河穿城,云朵特别洁白轻盈,蓝天高远,有一种圣洁的暗示,远处能看到灰色的山脊和高高的雪山。电话联系远在关中的俊哲,恰是周末,适逢登山,电话没有打通。俊哲曾在普兰担任过县委副书记。他说过,在援藏初期,通信交通都很艰难,作为县委副书记,因公因私打长途电话,都是需要排队的。现在普兰县城已经建起了办公大楼,普兰机场即将竣工。
那时,他还没有习诗,但我相信,这些经历肯定滋养过他后来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