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传薪火 豆萁禾穗满青山
文章字数:1311
王巍
商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商於古道上有一处文化绿洲——商州,既有大秦的雄风,也融合了楚韵的秀丽,文化积淀深厚。
我出生在州城之东的小村庄东龙山,原商州师范就坐落于此,现是商州高级中学所在地。此地乡风淳朴、学风浓厚。清晨,沐浴着龙山晓日的晨光,涧边河畔读书的学生成了东龙山一道美丽的风景。从小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我也受到了熏陶,琅琅书声伴我渐渐长大。
东龙山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我逐渐喜欢上文学。
参加工作之后,由于从事后勤管理及工会工作,写作了大量公务文书及宣传简报,受到领导和同事好评,进一步激发了我写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到了自己文学知识的匮乏,故有了参加专升本,继续提升学历的想法。
我喜欢读地方志,有一次,我从《直隶商州志卷十三——艺文》中读到清王如玖在乾隆九年(公元1744)写的《重修文庙碑记》一文。他说:“学校兴则真材出,三代之所以盛也,学校废则人才杂,后世之所以衰也。”我感到旧时尚且大力提倡教育,何况如今,今逢盛世,更需求学解惑。
2023年秋,我走进了位于商州区商中路崇文巷的商洛开放大学,招生办老师热情接待,结合我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老师向我推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开学典礼上,王校长说:“商洛开放大学的大门永远向求知者敞开。”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勤勉尽责,不厌其烦地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类问题,教育我们静心求学。承担《古代诗歌与散文》辅导的李老师,旁征博引,结合商州地域特点,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在课堂组织同学们进行互动,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王校长时不时与我们亲切交流,了解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课外,我们班级同学建立了学习小组、微信群,通过线下线上,时时处处交流知识,分享学习感受。两年多来我先后系统学习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应用写作教程》等课程。
结合成人特点,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面授辅导+网上学习+作业+小组讨论”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自由安排学习进度,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无不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也十分丰富,网上图书馆有海量的电子书籍和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持。开放大学“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让我在工作和求学之间找到了平衡支点,更是重新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真正诠释了国家开放大学“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学以致用,勤奋创作,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先后在《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丹水》等报刊和政府网站发表文章。在几位写作老前辈的推荐下,我荣幸地加入了商州区作家协会。边学习、边实践,让我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如今,我在商洛开放大学的学业已经过半,这里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教师团队、友爱的同学关系,都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说“时无不学之材,世无诡歧之学”。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商洛开放大学的所学所得,回馈社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商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商於古道上有一处文化绿洲——商州,既有大秦的雄风,也融合了楚韵的秀丽,文化积淀深厚。
我出生在州城之东的小村庄东龙山,原商州师范就坐落于此,现是商州高级中学所在地。此地乡风淳朴、学风浓厚。清晨,沐浴着龙山晓日的晨光,涧边河畔读书的学生成了东龙山一道美丽的风景。从小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我也受到了熏陶,琅琅书声伴我渐渐长大。
东龙山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我逐渐喜欢上文学。
参加工作之后,由于从事后勤管理及工会工作,写作了大量公务文书及宣传简报,受到领导和同事好评,进一步激发了我写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到了自己文学知识的匮乏,故有了参加专升本,继续提升学历的想法。
我喜欢读地方志,有一次,我从《直隶商州志卷十三——艺文》中读到清王如玖在乾隆九年(公元1744)写的《重修文庙碑记》一文。他说:“学校兴则真材出,三代之所以盛也,学校废则人才杂,后世之所以衰也。”我感到旧时尚且大力提倡教育,何况如今,今逢盛世,更需求学解惑。
2023年秋,我走进了位于商州区商中路崇文巷的商洛开放大学,招生办老师热情接待,结合我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老师向我推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开学典礼上,王校长说:“商洛开放大学的大门永远向求知者敞开。”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勤勉尽责,不厌其烦地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类问题,教育我们静心求学。承担《古代诗歌与散文》辅导的李老师,旁征博引,结合商州地域特点,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在课堂组织同学们进行互动,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王校长时不时与我们亲切交流,了解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课外,我们班级同学建立了学习小组、微信群,通过线下线上,时时处处交流知识,分享学习感受。两年多来我先后系统学习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应用写作教程》等课程。
结合成人特点,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面授辅导+网上学习+作业+小组讨论”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自由安排学习进度,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无不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也十分丰富,网上图书馆有海量的电子书籍和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持。开放大学“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让我在工作和求学之间找到了平衡支点,更是重新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真正诠释了国家开放大学“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学以致用,勤奋创作,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先后在《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丹水》等报刊和政府网站发表文章。在几位写作老前辈的推荐下,我荣幸地加入了商州区作家协会。边学习、边实践,让我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如今,我在商洛开放大学的学业已经过半,这里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教师团队、友爱的同学关系,都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说“时无不学之材,世无诡歧之学”。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商洛开放大学的所学所得,回馈社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