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晨光里的粽香
任丹江
文章字数:1255
  立秋后,秦岭腹地的小城便有了寒意渐浓的早晚。因要出一趟远差,那天我起了个大早。
  出了小区,清晨的街道十分冷清,路灯于薄雾中洇出朦胧的光晕。想到要在十几分钟内赶去单位乘车,我遂裹紧外衣,疾步前行。然而,空荡荡的胃袋也如影随形,跟着脚步晃荡作响。“若不来点早餐垫一下,等上车了八成得晕吐。”我估摸着,于是左顾右瞧,寻找起吃食来。
  此刻,街道两旁的卷帘门都还垂着眼睑,往常的早餐店、流动摊点,统统尚未开张,唯有自己的影子在青砖上忽长忽短地跳跃。
  就在我心存气馁,想要放弃之时,转过邮局大楼斑驳墙角的一瞬间,一缕细若游丝的暖黄蓦然刺破了晨雾。
  我赶紧扶了扶眼镜,抻着脖子望去,有位老婆婆正弯腰摆弄着挑担,两只笼屉的缝隙间溢出白气,被晨风揉散,携着若有若无的粽香,一阵阵钻进我的鼻腔。
  我喜出望外,心想不逢端午不过节的,运气真不错,就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
  “老人家,粽子怎么卖?”我凑近,搓着手掌,急匆匆问道。
  她倚着一棵约莫碗口粗的刺槐,树身生满疤瘤,枝丫弯弯扭扭,蓬勃伸向天际。一阵寒风掠过,簌簌抖落了几瓣碎叶,恰好落在老人深色斜襟布衫的口袋处。
  “赶早班吧?”她的声音微微发颤,没有急着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欠着佝偻的背慢慢起了身。
  捂着厚盖布的笼口被掀开一角,老人的动作轻得像铺展婴儿的襁褓,露出码得整整齐齐的几排粽子。
  “这边是糯米的,那头是小米馅。”老人分别指了指扁担的两头,如数家珍般介绍道,“糯米的两块,小米成本高,贵五毛,两块五一只。”
  我上前瞧瞧,四角的糯米粽棱角分明,三角的小米粽泛着灿灿金光,都用斛叶和麻绳紧实裹扎,散发着腾腾的香气。
  “各来一只!”我朗声应道。
  “就在这儿吃吧。”不等我拒绝,老人立即往笼屉底掏了掏,变戏法似的摸出个粗瓷小碟,“斛叶是老家树上掰的,麻绳是手工搓的,就着土法儿熬的桂花蜜,天然有味道!”
  实在难却老人的一番好意——尽管留给我吃早餐的时间已很紧张。我接过对方递给的小方凳,就地坐定,以狼吞虎咽之势解决了两只粽子。
  其间,老人几次劝我吃慢点,“娃呀,慢点吃,吃得快伤胃……”她边说边把扁担中间缠绕的垫肩紧了紧,又道,“从前和老伴在东门口摆摊,他挑起担可比我这老婆子稳当。去年他走时,街坊都说该歇着了。可人啊,闲着骨头就生锈喽……”老人摩挲着油光滑亮的扁担,换肩处露出了经年累月的指痕。
  “您高寿?”
  “七十四喽。”沉默片刻,老人又笑道,“都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去要说事。怎么就忘掉了我这个糟老婆子?”
  第一班公交车的引擎声由远及近,老人没有电子付款牌,我搜刮了衣兜,凑出些现金。
  “不用找了,粽子好吃,正好再装两只我带走。”我给老人竖了竖拇指称赞道。临出发,我帮着老人撑起挑担,轻轻搁到她羸弱的肩头,那里承载着她生活的重担,更绽放着挚爱生命的赞歌。
  这座小城的黎明总被温润的烟火气浸醒,没有霓虹招牌的肆意张扬,没有车水马龙的昼夜颠倒。有的,只是无数双布满老茧的勤劳之手,在晨昏交替间默默编织着生活的斑斓色彩。
  我想,这些平凡的身影,或藏进挑担吱呀的韵律里,或裹进粽叶清香的余味中,统统化作了城市血脉里最温暖的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