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板上的岁月
文章字数:1349
高中那年在西美学艺,我背着画板穿过爬满凌霄花的长廊,画室的玻璃天窗漏下的光斑,总在石膏像的褶皱间跳跃,像极了青春忽明忽暗的心事。
我们在梧桐成荫的小道相遇,微风拂过面颊,叶子间隙漏下的光波在石板路上跳跃。我们指着墙头探出的凌霄花,说这抹艳红该用镉黄与朱色调和,风掠过图书馆的飞檐,将远处画室飘来的松节油气息揉进蝉鸣,恍惚间,整个夏天都酿出微醺的诗意。
清晨的素描课,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老师的皮鞋声由远及近。他突然按住我颤抖的手腕:“线条要像骨头,撑起整个形体。”我盯着大卫像棱角分明的眉骨,直到橡皮擦出的碎屑积成小山,晨光爬上窗台的绿萝。那时的挫败感像颜料管里挤不尽的灰,却也在某个画准结构的瞬间,化作眼底跳动的光。
午后速写课上,军人模特换姿势的间隙,我们偷偷传阅漫画书,用炭笔在草稿纸上涂鸦。窗外的石榴树结满果实,蝉鸣一声高过一声,速写本上的人物线条越来越利落,那些在烈日下躁动的青春,都被定格成跃动的线条。
暮色降临时分,画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星星坠入人间。我们坐在操场的台阶上,用手电筒照着彼此的作品互评。月光爬上教学楼的浮雕,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到仿佛能延伸进彼此未完成的创作里。有人突然哼起周杰伦的歌,惊飞了窗外的麻雀。画架上的静物在光影中静默,见证着我们笨拙的创作热情。
艺考前画室总亮着惨白的日光灯管。我裹紧羽绒服伏在画板前,铅笔尖在素描纸上沙沙游走。褪色的石膏像静默在角落,石膏碎屑混着窗外飘来的梧桐叶,在水泥地面勾勒出时光的纹路。
早上6点,远处传来扫地大爷的竹扫帚声,与画架间此起彼伏的哈欠声交织成乐曲。指导老师踩着满地光影走来,沾着颜料的手指轻点画布:“再大胆些,艺术不该困在规矩里。”
那年在西美浸泡的晨昏,像被刮刀反复堆叠的油彩,在记忆里凝结。我们在画室里争吵过的构图、在南湖边写生追逐过的光影,都成了永不褪色的风景,静静诉说着一段与艺术热恋的旧时光。
多年后,我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看着电脑屏幕的冷光突然想起西美的画室。办公室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声响,总让我恍惚听见当年铅笔划过素描纸的沙沙声,手边咖啡凉透的温度,也远不及那时晨光里绿萝叶片的暖。
去年深秋路过西美老校区,我看见爬满凌霄花的长廊还在,只是花藤比记忆里更繁茂,艳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极了当年我们不小心打翻的朱砂颜料。画室的玻璃天窗依旧漏着光,只是里面坐满了陌生的年轻面孔,他们握着画笔的手同样带着些许颤抖,老师的声音隔着窗户飘出来,还是那句熟悉的“线条要像骨头”。我站在窗外看了许久,直到一阵风吹过,混着松节油的气息掠过鼻尖,瞬间把我拉回那个反复描摹大卫眉骨的清晨——原来有些味道,早被时光腌进了记忆里。
离开前,我在校园超市买了一盒当年常吃的橘子味糖果。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的瞬间,突然想起艺考前那个冬夜。当时我裹着羽绒服在画室画画,丽萍偷偷塞给我一盒同样的糖,说“吃点甜的,就不觉得冷了。”那时画室的日光灯管惨白,却因为这盒糖,让整个冬夜暖了起来。
如今我的画架早已蒙尘,画笔也不知去向,但西美岁月里那些关于光影、线条与热爱的记忆,却像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油画,挂在我人生的画廊里。每当生活让我觉得疲惫时,只要想起那些在画室里与颜料为伴、与青春共舞的日子,总还有勇 气拿 起“画笔”,在人生的画布上,继续勾勒属于自己的风景。
我们在梧桐成荫的小道相遇,微风拂过面颊,叶子间隙漏下的光波在石板路上跳跃。我们指着墙头探出的凌霄花,说这抹艳红该用镉黄与朱色调和,风掠过图书馆的飞檐,将远处画室飘来的松节油气息揉进蝉鸣,恍惚间,整个夏天都酿出微醺的诗意。
清晨的素描课,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老师的皮鞋声由远及近。他突然按住我颤抖的手腕:“线条要像骨头,撑起整个形体。”我盯着大卫像棱角分明的眉骨,直到橡皮擦出的碎屑积成小山,晨光爬上窗台的绿萝。那时的挫败感像颜料管里挤不尽的灰,却也在某个画准结构的瞬间,化作眼底跳动的光。
午后速写课上,军人模特换姿势的间隙,我们偷偷传阅漫画书,用炭笔在草稿纸上涂鸦。窗外的石榴树结满果实,蝉鸣一声高过一声,速写本上的人物线条越来越利落,那些在烈日下躁动的青春,都被定格成跃动的线条。
暮色降临时分,画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星星坠入人间。我们坐在操场的台阶上,用手电筒照着彼此的作品互评。月光爬上教学楼的浮雕,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到仿佛能延伸进彼此未完成的创作里。有人突然哼起周杰伦的歌,惊飞了窗外的麻雀。画架上的静物在光影中静默,见证着我们笨拙的创作热情。
艺考前画室总亮着惨白的日光灯管。我裹紧羽绒服伏在画板前,铅笔尖在素描纸上沙沙游走。褪色的石膏像静默在角落,石膏碎屑混着窗外飘来的梧桐叶,在水泥地面勾勒出时光的纹路。
早上6点,远处传来扫地大爷的竹扫帚声,与画架间此起彼伏的哈欠声交织成乐曲。指导老师踩着满地光影走来,沾着颜料的手指轻点画布:“再大胆些,艺术不该困在规矩里。”
那年在西美浸泡的晨昏,像被刮刀反复堆叠的油彩,在记忆里凝结。我们在画室里争吵过的构图、在南湖边写生追逐过的光影,都成了永不褪色的风景,静静诉说着一段与艺术热恋的旧时光。
多年后,我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看着电脑屏幕的冷光突然想起西美的画室。办公室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声响,总让我恍惚听见当年铅笔划过素描纸的沙沙声,手边咖啡凉透的温度,也远不及那时晨光里绿萝叶片的暖。
去年深秋路过西美老校区,我看见爬满凌霄花的长廊还在,只是花藤比记忆里更繁茂,艳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极了当年我们不小心打翻的朱砂颜料。画室的玻璃天窗依旧漏着光,只是里面坐满了陌生的年轻面孔,他们握着画笔的手同样带着些许颤抖,老师的声音隔着窗户飘出来,还是那句熟悉的“线条要像骨头”。我站在窗外看了许久,直到一阵风吹过,混着松节油的气息掠过鼻尖,瞬间把我拉回那个反复描摹大卫眉骨的清晨——原来有些味道,早被时光腌进了记忆里。
离开前,我在校园超市买了一盒当年常吃的橘子味糖果。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的瞬间,突然想起艺考前那个冬夜。当时我裹着羽绒服在画室画画,丽萍偷偷塞给我一盒同样的糖,说“吃点甜的,就不觉得冷了。”那时画室的日光灯管惨白,却因为这盒糖,让整个冬夜暖了起来。
如今我的画架早已蒙尘,画笔也不知去向,但西美岁月里那些关于光影、线条与热爱的记忆,却像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油画,挂在我人生的画廊里。每当生活让我觉得疲惫时,只要想起那些在画室里与颜料为伴、与青春共舞的日子,总还有勇 气拿 起“画笔”,在人生的画布上,继续勾勒属于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