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洛,水稻种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本报通讯员 李 勇
文章字数:917
  历史上,商洛地区在西汉汉成帝的极力推行下,采用氾胜之的“区田法”,逐渐开始种植水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商洛地区志》中记载,据考水稻在西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由汉江引种,种植方法为直播。清乾隆十八年(1753)罗文思任商州知州,始将南方水稻育苗移栽技术引入。
  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商洛地区即有稻谷存在。2001年10月,考古人员在新洛路宏安住宅小区和商洛地区畜牧局住宅楼基建工地发掘清理西汉和东汉墓各一座,除出土百余件器物以外,还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稻谷等粮食标本。在西汉墓出土的5件陶仓和部分陶罐中,均装有稻谷和其他粮食作物标本,其中稻子、谷子各装满一整仓,藏量约在5公斤以上。另有,2012年3月,商州白杨店村村民张某在自家的后院修建厕所时,挖出古墓一座,经考古人员对墓葬器物进行清理,判定为汉代墓葬,其中发现部分陶仓内还残留有薄薄一层风化的稻谷。这些考古发现,都实证了商洛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水稻种植。
  古诗中也有描写商洛地区种植水稻的景象。唐代杜牧在《题青云馆》中描写道“水苗三顷百株桑”,此时水稻开始进入诗人的视线。宋代王禹偁在《畬田调》中说“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可见,在宋代商洛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相当规模。
  清代商州知州陈祁在他诸多诗文中描写到水稻种植以及大米加工的场景,他在《抵商州》中说“漠漠溪田禾稻密”,在《商山竹枝词》(其八)中说“修得山坡作水田,长渠屈曲引流泉。如云香稻高低种,爱煞秋成八月天”,《商於秋日感怀》(其四)中提到“香稻圆匀珠万颗,霜葩烂漫锦千堆”,在《喜晴》中描写了收稻的欢快场面:“到处西成喧妇子,场场打稻听歌声。”另在《田家》中同样描写了“清溪能转磨,香稻积成堆”的场景。同时,在《商山竹枝词》(其九)中描写了商州农家舂米的过程:“清溪引得到门前,茅屋如桥跨岸边。水碓无人终日响,舂来玉粒掌珠圆。”
  史料中也记载了商洛地区种植水稻的规模。乾隆五十年(1785)《孝义厅志》载,当时该地种植水稻6.7万亩,占农耕地面积的13.2%。民国时期,《陕西四年辑略》统计,1945年,商洛水稻栽植面积238683亩,亩产62.65公斤,总产14952.8吨。1949年,稻田面积9.4万亩,亩产129公斤,总产12170吨。随后,商洛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