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焦虑的家长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杨建东
文章字数:1382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教育焦虑”似乎成了家长群体的普遍标签。从孩子牙牙学语时的早教班比拼,到学龄期的成绩排名追逐,再到青春期的升学路径规划,无数家长裹挟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洪流中,将自身的焦虑转化为无形的压力,层层叠加在孩子身上。然而,无数教育实践与心理研究早已证明:焦虑的家长,终究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焦虑的家长,往往会用“爱”的名义,编织出束缚孩子成长的“牢笼”。这类家长习惯用预设的“优秀标准”衡量孩子的每一步。作业必须全对,考试要进前几名,兴趣班要选有用的学科类,甚至连孩子的社交、娱乐时间都要精确规划。他们时刻紧绷神经,孩子的一点失误都会引发过度反应——一次考试失利,便担忧“未来考不上好大学”;一次兴趣缺失,便焦虑“长大后没有竞争力”。这种弥漫在家庭中的焦虑情绪,会像细密的网,让孩子逐渐失去自主探索的勇气。孩子会在家长的反复催促与否定中,将“学习”“成长”与“压力”“恐惧”绑定,原本应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消磨殆尽,最终沦为被动应付的“学习机器”,而非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个体。
  更严重的是,焦虑会通过家庭氛围“传染”给孩子,扭曲孩子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家长的情绪变化极为敏感,家长长期的焦虑、急躁,会让孩子陷入持续的紧张与不安中,进而引发自卑、怯懦、逆反等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会因为害怕达不到家长的期待,而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通过撒谎、逃避来应对压力;有的孩子则会将家长的焦虑内化为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够好”“永远达不到要求”,逐渐失去自信与自我认同。而真正的优秀,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拥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自主选择的能力与健全的人格。当孩子被焦虑裹挟,连心理健康都难以保障,又何谈成长为优秀的人?
  反观那些能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家庭,家长往往具备“松弛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差异,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早慧,在学业上崭露头角;有的孩子晚熟,在艺术、运动等领域拥有天赋;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却善于深度思考;有的孩子活泼外向,具备出色的社交能力。这些家长不会用单一的“成绩标尺”衡量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的不是指责与焦虑,而是鼓励与引导。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家长放下焦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能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释放天性、发挥潜能,成长为独一无二的优秀者。
  当然,放下焦虑不等于“躺平”,而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从“控制者”变为“陪伴者”。家长可以试着减少对孩子的过度规划,多倾听孩子的真实需求;减少对“结果”的执念,多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减少与他人的盲目攀比,多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当家长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与家庭氛围营造上,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从容、自信与坚韧——这些品质,远比一时的成绩更能支撑孩子走向长远的优秀。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静待花开,而非拔苗助长。家长的焦虑,只会让“花期”提前凋零;唯有放下焦虑,以耐心与信任陪伴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毕竟,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焦虑”催出来的,而是爱与尊重滋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