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三资”管理破难点 民生实事见实效
本报通讯员 文隆 记者 胡蝶
文章字数:1736

   近日,商南县富水镇的富松路上,崭新的柏油路面平坦宽阔,村民骑着电动车往来穿梭,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以前这路窄坑多,下雨天泥水漫脚根本不敢走,现在直接修到家门口,出门别提多方便了!”
  这条让村民赞不绝口的致富路,正是富水镇今年以来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缩影。自年初起,富水镇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把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突破口,通过精准部署定方向、靶向整治除痛点、务实服务暖民心,一步步将曾经的治理“难点”,转化为民生福祉的“亮点”,让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落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
  制度筑防线
  “要管好集体的‘钱袋子’,就得先从制度上把‘笼子’扎紧。”富水镇党委副书记王淼坤的话,道出了富水镇推进“三资”管理的核心思路。为把“三资”管理做细做实,富水镇不仅将“清理集体资产、规范资金使用”等重点任务拆解到每个站办所、村(社区),明确责任分工,还修订完善《富水镇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把项目申报、资金拨付、验收审计的全流程都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前村里办项目,常常因为流程不清楚走弯路,现在有了这个办法,每一步该找谁、要做啥都写得明明白白,咱干事也有底气了。”富水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文涛拿着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忍不住点赞。制度落地后,镇上还为13个村(社区)主要负责人量身定制“三资”管理负面清单,从“不得私存集体资金”到“不得擅自签订资产租赁合同”,把潜在风险点提前摆出来,从源头堵住管理漏洞。
  数字提效能
  “以前查集体资产,得翻一摞摞厚厚的台账,费时间还容易出错;现在打开‘陕农经’平台,村里有多少亩林地、多少间厂房、签了多少份合同,点一下鼠标就全出来了。”富水镇农综站干部王兴一边演示平台操作,一边介绍,屏幕上显示着全镇790个资产资源卡片、141份合同的详细信息,一目了然。
  为了让基层干部熟练用好数字化工具,镇上采取“集中授课+现场实操”的方式,分3批对20多名村(社区)会计、文书开展培训,手把手教大家录入资产信息、备案合同、办理银农直联支付。截至目前,13个村(社区)已全部启用银农直联板块,累计完成支付78笔,金额497.1万元。
  “再也不用抱单据来回跑,上次给群众发补助,直接通过‘一卡通’打到个人账户,大家都夸很方便。”富水镇财政所负责人说,数字化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让“三资”管理更透明。
  严督守底线
  “村级互助协会超范围发误工补助、集体资金存私人账户……这些‘难啃的骨头’,必须咬着牙啃下来!”富水镇纪委书记范浩语气坚定。自4月起,针对“三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镇纪委主动牵头,联合农综站、财政所组成专项排查组,逐村开展“拉网式”检查,建立“排查—整改—线索移交”闭环机制,发现问题绝不姑息。
  排查过程中,工作组发现个别村组集体公益林补助资金未按规定进行二次分配给农户,立即督促相关村制定补助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将补助资金兑付到户。针对村级党组织落实“五责协同”责任不到位问题,专门约谈村“两委”负责人,倒逼整改。今年以来,镇纪委查处集中整治领域自办案件5件,诫勉谈话2人、谈话提醒5人,督促退赔村集体和群众资金7.75万元,收缴违纪资金4245元。“对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我们始终零容忍。只有守住集体的‘钱袋子’,才能让群众真正放心。”范浩说。
  实事暖民心
  在解决群众“心头事”上,富水镇更是不遗余力。聚焦“富松路提升改造”和“黑漆河村香菇大棚拖欠地租”两件民生事,镇上专门组建工作专班,镇党委一把手带头对接发改、财政、交通等部门,争取到800多万元专项资金。施工期间,镇政府和纪委的干部轮流到现场监督,小到路面厚度、大到桥梁质量,每处细节都盯紧。
  如今,9.2公里的富松路改造提升工程和1.2公里的入口改道重建工程已全面完工,黑漆河村50户群众的8.2万元地租也全部兑付到位。“路通了,地租到了,咱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黑漆河村村民的话,说出了不少群众的心声。
  眼下的富水镇,规范的“三资”管理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成果:平坦的富松路方便了村民出行,按时到账的地租让群众心里踏实,透明的资产查询暖了百姓人心。“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三资’管理长效机制,让集体资产一直‘活’起来,把民生实事办得更实更细,真正让老百姓共享发展红利。”富水镇党委书记汪宇说。